【體路專欄】香港醉人的夜景享譽國際,行山徑亦同樣備受推崇——只需短短車程,已能輕鬆到達風景怡人的郊外,就連美國的《國家地理雜誌》亦曾將麥理浩徑列入全球20佳行山徑之一;旅遊雜誌《Lonely Planet》、《 時代周刊 》亞洲版、美國電視台CNN等亦曾推介龍脊、薄扶林水塘道至山頂等多條行山徑,取其難度不高,易達且景致絕佳,比其他海外著名山徑有相對優勢。
香港雖然只是彈丸之地,但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樂行」網頁所載資料,卻有132條行山徑之多。自2003年沙士之後,有人稱香港的郊野公園為「抗疫的後花園」,當時不少人都親親大自然,爭取到郊外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在山徑上總見人山人海,一度比旺角還要熱鬧,現在疫情肆虐,由於未能外遊,不少人同樣轉攻行山,排遣鬱悶。今年年初,在疫情仍然尚可之時,我亦湊趣隨公共事務專家Philip Ho首次登上位於元朗與上水之間的雞公嶺,當日天氣極佳,晴空萬里,甚至能遠眺深圳,上山一遊確是開懷樂事!
行山遠足可以說是與長跑蕾同,且對身心靈以至友誼皆有裨益的活動,除上述的雞公嶺休閒行山之旅,我亦曾經參加樂施毅行者(與3名隊友完成100公里麥徑)、綠色力量環島行慈善行山比賽等,苗圃挑戰12小時慈善越野馬拉松則已連續數年擔任挑戰大使,雖然不少賽事現已轉為「線上跑」,分別只是參加者毋須在同一時間出發以避免感染,但慈善籌款的意義不減——在跑步或參與行山賽事的同時為活動「增值」籌款,貢獻社會的慈善事業,亦是我常鼓勵大家多多支持的。
在傳統行山之外,近年山系發燒友計設了一些創意十足的行山路線,例如有「劏青蛙」,即由港島最西端的摩星嶺經山路行至東端的小西灣,這路線將青蛙外形的港島由西到東橫貫行走一趟,「劏青蛙」一詞可謂相當全神!亦有「縱走大嶼」由北端汲水門大橋為起點,經北大嶼郊野公園縱走行到南端的分流,即是將大嶼山「垂直切割」。
除了在島上縱橫行,再「升呢」一級,則可將路線加上「藝術」元素,製作「GPS Art」。行山時以手機地圖紀錄GPS足跡,將路線設計至不同圖形,是別開生面的新玩法!我見過有全長23公里「栢架山之心」的心形路線(行山也可以很浪漫!),亦有由薄扶林村、香港仔郊野公園到黃竹坑新圍的「Q版」龜形路線(港島的另一端亦有兔形線!),更有西貢魚形圖,這種用汗水與雙腳畫出來的地圖畫,完成後再截圖欣賞,又是另一番滋味。
隨着未來可能愈來愈多人遊山,在大家享受行山樂的同時,亦想特別藉此機會提提大家一些行山的「至醒貼士」。在行山之時,請務必要注意安全,曾經有人為打卡而掉下山崖,為此受傷甚至死亡絕對不值!有謂「行山不留痕」,為令大家都能欣賞自然美景,愛護環境,請將垃圾帶走;「不留痕」也指不要繪畫及破壞樹木山石;盡可能走在原有山徑之上,切勿自行開發新路徑,這一為自身安全,二為保護植被。
山路狹窄,若有狹路相逢之時,大家禮讓,讓登山者先行,是不成文的山友禮儀。行山時用心專注,既能訓練自身的平衡感,以「mindfulness」覺察內心的雜念,同時欣賞自然的風聲鳥鳴、奇石花樹,這時,亦是默禱、靈修或冥想的好時機。亦因此,請在山上時刻保持環境寧靜,切勿高聲喧嘩及播放音樂或電台,也是山友小貼士。
山友有云:「上得山多遇發哥(周潤發)!」可惜自行山以來,我從未遇上他,期待有日都能把他「野生捕獲」,與他打卡!疫情過後,最希望是能登上3,776米的日本最高峰富士山看壯麗日出。期望大家都保持健康,安全享受行山樂!
文:張樹槐 達人傳訊董事總經理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