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會曲終人散,昨日採訪香港隊出戰單車公路賽後,教練沈金康談及香港運動員獎學金的問題時,拋下了一句:「運動員這種飯你喜歡吃嗎?」
體院的香港運動員獎學金計劃經常被批評不夠全面,沈金康教練昨日亦非首次談及這制度如何留不住港將(詳細內容可按此),筆者這幾年採訪香港運動員,亦經常聽到運動員抱怨制度令他們失去方向。
猶記得一位賽艇運動員說過,賽艇項目只能於亞洲內競爭成績,亞運會四年一次,獎學金只有兩年,每隔兩年他們就要減薪一半,之後兩年再搏一次,沒有「朝不夕保」這樣誇張,但一樣的是,他們看不到未來。
筆者對此制度沒有很深認識,局限在內地上網亦未能找到詳細資料。但據悉,體院每年4月均會對香港運動員過去一年的成績作出評審,以定出未來兩年獎學金的級別,換句話說,2010年亞運會取得獎牌的運動員,兩年「滿約」後必須重新被審核。
然而,沈教練反駁的是:「每四年一屆亞運會,獎學金只顧兩年,像郭灝霆拿了世界冠軍,世界冠軍就只能管一年,那他要年年拿世界冠軍才能保證他拿原本的收入,你說世上有幾多運動員年年拿世界冠軍的?」
據悉約2007年之前,香港運動員的獎學金計劃的金錢,可由教練分配予不同運動員,因此,沈教練昨日說出,單車運動員於賽事中為了助攻隊友奪得獎牌而犧牲了自己的薪水及獎金的問題,於2007年前應是不存在。
不過07年以後,香港運動員的獎學金計劃有所改變,教練分配獎金的權力被削減,運動員有成績下得到薪水更直接,但亦令不同項目的運動員受到影響。對單車隊來說是重災區,沈教練說過,單車公路個人賽是比團體項目更團體的個人賽,就如昨日全運公路賽,6名車手只有1名可奪冠軍,其餘5人就得犧牲「保送」隊友奪金,但這5人沒成績明年就只能減薪。
「如果他們天天在辛苦訓練及比賽,但我們制度裡只能給他們5千、6千塊錢的話,他該怎麼去做?他們都是快30歲的人,他們都會想我將來怎樣過,他們壓力非常大,今天有成績明天給你錢,明天沒成績後天就沒有錢,你受得了嗎?」沈教練強調香港單車隊沒有訓練的問題,也沒有政府投資單車發展的問題,只是獎學金計劃的問題,令港隊留不住人才。
事實上,香港單車隊的隊員多年來一直「出出入入」,港隊不少昔日人才如鄧宏業、胡健燊、林啟俊、楊英瀚等等,均先後離開港隊發展事業。制度的不足是其中一原因,多年來運動員即使抱怨也不敢開聲,畢竟他們都是在制度下生活的一群,沈教練終於願意開聲反映事實,對不少運動員來說應是喜訊。
「我們不存在訓練上的問題,也不缺政府投資的資源問題。資源是分兩部份,一部份是運動員應得到的資源,一部份是訓練上付出代價的資源,當訓練上付出的資源愈來愈大的時候,運動員愈來愈辛苦,但每次大賽,全亞洲就只有3個人出成績吧,全世界只有三個人奪獎,香港運動員每年都這麼有本事嗎?」
單車運動員的問題只是這制度下的一小部份,筆者相信這制度在不同的運動項目上都或有不同影響,但運動員這種飯,沒有一個完善的制度去保護的話,敢用教練的話:「不能說運動員在體院的食住都不用錢就給他們少點資助,這些飯都不是他們想吃的,住的地方每晚10時要關燈睡覺,運動員這種飯你喜歡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