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夠從一名運動員準備比賽前的“體態”,去獲得他最終表現質素的綫索。
人類身體的姿態是外顯行為的一部份。如何站、坐、頭臚及膊頭位置、面部表情等,和其他外顯行為一樣都是大腦心智活動的成品。
今次在十二屆中國全運會中,因為主要跟進廣西代表隊的緣故,閱讀了多場舉重的賽事。Nathan還收集了超過30位各省市參賽選手的表現視頻,當中為我一直以來在SMC<運動心理教練證書課程>中所教學的“體態魔法”magic of physiology提供了證據。從運動選手的準備動作、步姿、小動作甚至聲音,我們可預估那一把鋼鈴,他/她是否能成功舉起來。(當然,能參加全運會決賽的選手也是頂尖運動員,體態的差別不是一般的觀察就能夠分辨得出來,必須要運用刻意及非常仔細的專業觀察,才能夠看出端倪。)
就正如在場館上,我跟在我旁邊的體育管理專家分享的時候,他們也嘖嘖稱奇,為何我會對選手成敗的即時評估來得這麼準確。其實背後原理非常簡單,人類有兩方面的行為模式 (behavioral pattern),一種是普遍性的,一種是風格性的。普遍性就是大部份人類所共通的,就是讀心術所強調的集體行為模式,如膊頭低垂步幅細小代表了缺乏能量、目光斜視代表懷疑等。風格性就是個別人仕所獨有,不斷自我重複的大小行為,例如某選手喜歡在站穩台板後大喝一聲,的那個聲綫所反映的訊息。無論是哪一種,也是基於大腦中的心智運作。
經典案例可看劉翔。2004準備拿奧運金牌的劉翔,跟2012北京奧運受傷退場前在起跑綫的那一個劉翔,體態差別的明顯是任何一位細心觀察的有心人也能看得出來。Nathan亦親眼見證。
然而關於體態學最重要的訊息是,它除了是一種可被觀察的預測工具之外,其實它可以是一種鍛鍊。就是體態不單止是心智活動反映,成為狀態的果;其實它亦可干預心智活動,成為狀態的因。這是香港體育界暫時鮮有人注意,而事實上對運動員成績舉足輕重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