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戰篇(三)「地基打造自己的天梯」-由中、小學淺談香港籃球的發展方向(二)
上文已談及過於甲一組聯賽應否引入外援作提升比賽水平,我認為在現時的經濟情況,並不是甲一組內所有球隊能承擔的。事實上,就算像以往能聘請外援,我相信只會是「大隊」為了爭標投放資源聘請,而其他隊伍只會因應隊內球員班底及實力,能護級便可。
香港籃球發展,除於高水平的甲組賽事拔尖外,青少年及小童的基層訓練,應是整個籃球運動發展的核心部份。本文將由小及中學兩個階段,作「一條龍」的探討,就體育課程及學界方面,對現今香港籃球運動的發展作適切的分析。
〈小學階段〉 ─ 籃球帶來樂趣,繼而成為興趣。
大部份小童最早接觸籃球運動,應是於小學階段的體育課中,因此,我將首先探討小學體育課對籃球發展的影響,就課程中的內容及教學模式,分析課程內容是否適切;其次是能否帶來樂趣,讓籃球運動成為興趣。
小學的校本體育課課程,均參考教育局所出版的體育科課程指引<六大學習範疇課題概覽>一書而作編寫。課程建議由小學四年級開始(第2學習階段),教授基本籃球技巧,當中的學習目標有以下數項:
技巧分類 | 運動技能/技巧 |
傳球 | 雙手傳球(胸前、彈地、頭上) |
接球 | 基本姿態、移動接球 |
運球 | 高運球 |
步法 | 防守步法 |
投籃 | 定射(單手、雙手) |
進攻 | 一對一 |
防守 | |
比賽 | 引入遊戲/簡易比賽/簡化比賽 |
- 表1.1 2013年 課程發展處 體育組 六大學習範疇課題概覽 第二階段 學習:籃球內容
有關課程中建議的學習技能,我建議可加入更多內容給予老師在編寫課程上有較大的空間,其次是可給予小童學習較多的技巧。建議如下表1.2
技巧分類 | 運動技能/技巧 | 建議加入技能/技巧 | 遊戲 |
球感 | 單雙手拋接、手指控球 | P
|
|
傳球 | 雙手傳球(胸前、彈地、頭上) | 行進間傳球、肩上傳球 | P |
接球 | 基本姿態、移動接球 | 小跳步接球、三脅勢持球及護球技巧 | |
運球 | 高運球 | 中、低運球行進間運球 | P |
步法 | 防守步法 | 滑步、交叉步、走籃步 | |
投籃 | 定射(單手、雙手) | 下手雙手或單手上籃 | P |
進攻 | 一對一 | 傳球跑動三對三 | P |
防守 | 人釘人方式及技巧 | P | |
比賽 | 引入遊戲/簡易比賽/簡化比賽 | 隊長球 | P |
- 表1.2 建議加入的課程內容
建議加入的內容中,有以下數項是重點內容,包括有:
1) 球感─由於1至3年級的課程內容中的用具操控部份,以小膠球作活動工具,與籃球的重量及大小有差別。其次是,籃球運動的最基本技巧,拋接技巧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相信可改善在籃球運動中的滑手情況。
2) 接球 ─ 於接球技巧上,可再加以詳細指導,內容包括: 小跳步接球、三脅勢持球及護球技巧。無論任何年齡學習籃球的初學者,均會有機會出現接球後走步、中樞足移動走步及受壓迫下不懂護球的問題;因此,建議在初學時已教授有關技巧,對日後學習及了解籃球運動可以更容易掌握。
3) 比賽─ 隊長球是遊戲中,較接近籃球運動的簡化比賽;當中最能教授小童的是跑接及無球跑動,其次是位置感及合作精神。
其他建議內容可因應學生學習進度而有所調適,以下是建議內容於第二學習階段中的建議學習進度。建議如下表1.3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
球感 | 雙手拋接 | 單手拋接 | 手指控球 |
傳球 | 雙手傳球(胸前、彈地) | 行進間胸前傳球 | 肩上傳球 |
接球 | 基本姿態 | 移動接球 | 移動接球 |
運球 | 高運球 | 中及低運球 | 行進間運球高、中及低交替運球 |
步法 | 滑步、交叉步 | 走籃步 | 後退步 |
投籃 | 定射(單手、雙手) | 下手雙手或單手上籃 | 運球後下手雙手或單手上籃 |
進攻 | 一對一 | 三對三 | |
防守 | 人釘人方式及技巧 | 人釘人方式及技巧 | |
比賽 | 以不同技巧作項目比賽 | 隊長球 | 隊長球 |
- 表1.3 建議內容於不同年級的學習進度
(舊有的學習內容可同編寫於進度內,同時已學習的技巧及知識可作引入活動之用)
小學學習階段應以將運動推廣及普及為大前提,能令小童於學習的過程上得到樂趣,當籃球運動成為興趣後,自然於個人成長中一同發展,對我作為一個小學老師而言,學習籃球的過程是令小朋友得到自信的機會,因此,對初學者應多鼓勵,讓小童於失敗的過程中,得到啟發。
〈中學階段〉 ─ 打造好地基,建造自己的天梯。
若於小學階段接觸籃球運動時,將籃球成為興趣,到了初中階段,再繼續發展,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相信對青少年的成長,有一定的幫助及得著。我就是在小學階段,得到學習籃球的機會,並成為了興趣,當升讀中學後,雖校內沒有球隊,但當時的老師給予我很大的空間,自行組織了幾名同學,及後參加了學界比賽,更教導我讓我成長,找到了自己的目標,成為了香港代表隊成員。
中學階段是籃壇的搖籃
由於教育局所編寫的籃球體育課課程於初中(第三階段)的內容最為豐富,其次是中學體育課課程於校本的編排上可較大彈性,給予學生尋找自己的興趣;因此將不著重探討中學課程內容,而著眼於中學學界比賽對籃球運動發展的影響。
中學學界賽事,一直是培養籃壇後起之秀的搖籃;不少現役的籃壇球星,都是經過學界比賽的洗禮,才於籃壇上發光發熱。可是,新高中學制的推行,將會對學界及籃球運動的發展帶來影響。
新高中學制上對學界運動發展的影響
新高中學制於2009年9月開始推行,於去年已完成最後一屆中七高考,因此本年度已正式完成過渡至新高中學制。我認為新高中學制對學界運動發展的影響有以下兩點:
1) 中學階段由七年減至六年,甲組及乙組的參賽年齡是否需要修訂;
2) 學生對高考的重視程度,會否減低學生對參加籃球及其他項目的投入度。
就上述1)而言,學制由七年改至六年,下表2.1可對照新舊學制下適齡學童於學界比賽年齡分組的比較。
以13-14年度學界比賽作計算 |
本年度學界分組年齡 *本年度開始,最高限制年齡修訂為19歲。 |
|||
年級 | 舊學制 | 年級 | 新高中學制 | |
適齡學童 | 適齡學童 | |||
中一 | 12-13(01) | 中一 | 12-13(01) | 丙組十四歲以下 出生日期:二零零零年 一月一日或以後 |
中二 | 13-14(00) | 中二 | 13-14(00) | |
中三 | 14-15(99) | 中三 | 14-15(99) | 乙組十六歲以下 出生日期:一九九八年 一月一日或以後 |
中四 | 15-16(98) | 中四 | 15-16(98) | |
中五(會考) | 16-17(97) | 中五 | 16-17(97) | 甲組十九歲以下 出生日期:一九九五年 一月一日或以後
|
中六 | 17-18(96) | 中六(高考) | 17-18(96) | |
中七(高考) | 18-19(95)19-20(94) | 18-19(95) |
- 表2.1新舊學制下適齡學界於學界比賽年齡分組對照表
學體會因應新高中學制的關係,將限制年齡修訂為19歲,以作因應少了中七的關係,我相信此修訂有助減低某些學校希望藉招收已畢業的運動員,來爭取成績的可行性。
學體會曾於2011年,將舊有分齡方式向公眾咨詢,並建議四個新制度方案,方案如下:
1) 維持舊制不變
2) 維持3個分組,但因新高中少了中七,故將甲組的限制年齡減一年為19歲以下
3) 將3個分組改為2個,以中一至中三為一組、中四至中六劃分
4) 若方案3)實行,因中一學生出賽的機會較低,附加專為中一而設的細規模比賽。
本年度學體會就採取方案2的方式,甲組的限制年齡減一年為19歲以下,我亦支持採納方案2,因學界以普及運動為主,因方案反而令初中學生參與的機會降低。初中生還未受到高考的壓力,理應參加課外活動,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
新高中高考對學界及青少年籃球發展的影響
限制年齡修訂為19歲及高考的關係,我認為對學界比賽甲組的參賽情況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首先是以往甲組組別學生可參賽4年,而新學制下只可參賽3年,各學校校隊在甄選學生參賽上空間較大。其次是新高中考試制度上,因一次性的中六高考,家長及學生都會因成績及升學前途的關係,更著重公開試的成績,而放棄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而中學亦會因高考成績對校譽及收生的影響,對參與甲組比賽的態度及積極度降低。
舊學制 | 新學制 | 紅色字為甲組學生無需面對公開考試之級別。 | ||
中五(會考) | 16-17(97) | 中五 | 16-17(97) | |
中六 | 17-18(96) | 中六(高考) | 17-18(96) | |
中七(高考) | 18-19(95)19-20(94) | 18-19(95) |
- 表3.1新、舊學制下編排公開考試的級別
16-20歲年齡是青少年籃球發展的黃金時期,身體發育及心智上均開始成熟,在訓練的強度上可強化球員的對抗性及力量,正因如此,於青少年籃球發展上以球年齡計算,相差一年,水平相差甚遠。
由表3.1上分析,新高中學制下高考將影響中六學生的參與度,主要參賽者假設是中五的學生,大家可了解到,青少年的籃球發展上,出現了年齡的真空,17-18歲的學生因學業不參加比賽及訓練,18-19歲的學生需重讀才會留於中學階段內,重讀更不會參加比賽及訓練。因此青少年的籃球發展,出現了系統性的問題。事實上,國際性的學界比賽,全國中學生運動會、亞洲中學生籃球錦標賽、埠際賽等賽事,限制參賽年齡平均是19或20歲的,我相信新高中學制下,對甄選學生上將更困難。兩年前的亞洲中學生籃球賽,已出現學生因考試而不參與甄選及出賽,最後的球員名單上,有兩名更是中四的學生。
我對甄選了兩名中四的學生完全支持,在我而言,參賽成績是次要,學習為重。中四的年齡能有機會面對這些高水平的賽事,更是難得。我對基層的籃球發展有以下建議:
1) 豐富小學第2學習階段籃球課程的內容,加強師資訓練;
2) 中學校隊訓練上走向更專業,透過外聘籃球教練,提升初中學生(丙及乙組)的水平
3) 效法台灣高中聯賽的推廣及制度,現有的學界比賽制度港九區及新界區是不同的,建議統一。
「地基打造自己的天梯」沒有好的地基,就不能打好根基,建造一把屬於自己的天梯,去追求夢想;由小學階段作出適切的訓練,於中學階段不斷學習,最後在籃壇發光發熱。一代新人勝舊人,作為學界籃球代表隊教練之一的我,希望學界籃球水平一年比一年高。
感謝學體會中的朋友及早前學校教練評定計劃中的學員,讓我煩了不少時間,感激 🙂
希望種子籃球亞洲召集人
FIBA國際籃球總會註冊教練、香港籃球總會教練及培訓小組委員、香港學界體育聯會籃球訓練及甄選小組委員、香港教育學院女子籃球隊教練、前香港男子籃球代表隊成員(1997-2007)
梁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