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在香港當體育記者,除了訪問及寫稿外,還要每天在東奔西走採訪的同時,揹著相機及長鏡頭拍下運動員的英姿。體育比賽多於室內進行、時亦有「夜波」,一支大光圈的長鏡頭尤其重要。一般體育記者於拍攝室內運動時,除了標準鏡頭外,還會帶備多一支70-200mm 的大光圈鏡頭,因為室內環境較暗而運動攝影大部份時間都需要較高快門速度,及於一定距離外拍攝;另外亦要因應傳媒拍攝位置,多帶一支更長焦距的鏡頭以拍攝到比賽最精準的一幕。
為了方便採訪、拍攝及寫稿集一身的工作,今次小編試用了Canon兩支的「小白兔」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及「大白兔」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於剛過去的「世界女排大獎賽 – 香港2017」上拍攝兩場賽事,感受專業質素與「快、狠、準」兼備的「運動鏡頭」。
賽事:「世界女排大獎賽 – 香港2017」
相機:Canon EOS-1D X Mark II
鏡頭: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及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
「小白兔」EF 70-200mm f/2.8L IS II USM 影像質素極高的大光圈遠攝鏡頭
體育記者最關注鏡頭的性能離不開兩大點:光圈與重量。對於每天都需要拍攝運動比賽相片的我們來說,一支長鏡頭加大光圈幾乎可以陪伴我們「走天涯」,所以擁有穩定表現的Canon70-200mm「小白」系列一直都是體記們最愛。 f/2.8恆定大光圈除了有利於光線不足的環境如室內場地及夜間舉行的比賽下拍攝,亦可使用更高速快門去拍下每分秒都具變化的比賽畫面。
有時候體記兼顧拍攝及採訪時,總難以揹上多支長鏡頭,但「小白兔」幾乎可以幫助我們於遠攝及中距離拍攝的工作,如女排大獎賽,我們不時於觀眾席的傳媒位置上觀看戰況及賽果,亦要拍攝照片作採訪用,「小白兔」鏡頭之所以專業及較重,除了因為大光圈之外,鏡片方面亦「落足料」,內有1片螢石鏡片及5片UD超低色散鏡片,有助遠攝時提供高質素影像,能大大減低常見於遠攝變焦鏡頭的微細色差。
有時在場邊位置拍攝時,我亦會使用「小白兔」去捕捉一些球員撲救、慶祝等畫面。由於場邊拍攝女排時,球員撲救位置有時難以預測,但面對突如其來的救球,「小白兔」的70-200mm焦距及1.2米最近對焦距離,亦有助捕捉這些精彩的動作。
「大白兔」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體記近期大愛
而新一代的「大白兔」EF 100-400mm f/4.5-5.6L IS II USM聽說是行家近期大愛,因其解像度及立體感比上一代「大白」大幅進步,IS防震亦提升至4級快門穩定效果,亦支援IS Mode 2 防震方便「Pan鏡」。
過去幾屆賽事,我都使用EF 300mm f/2.8L IS II USM拍攝(有些場地更需要用到400mm 鏡頭),但每場比賽之間我們都需跑樓梯到場下進行採訪,揹著單腳架及「300鏡」跑上跑落實在不方便。今年的傳媒席更設在觀眾席上,所以我較多時間使用這支「大白兔」拍攝,它雖然光圈較小,但重量比「300鏡」的2,400g輕, 100-400mm焦距亦帶來很大的靈活性,對於「跑新聞」的我們來說,實在十分方便。
以往拒絕使用「大白」1代,因被其「推拉式」的對焦方式嚇怕,每次變焦鏡頭亦會有「吸塵」缺點;但今次「大白兔」轉成常用的轉環方式,雖然仍然非採用內變焦設計,每次變焦鏡筒都會伸出伸入,但鏡頭使用了防塵防水滴設計,於接環、轉環等位置都加入膠圈,減少了困擾的「吸塵」問題,以及強化了鏡頭抗震表現,加上就算於400mm焦距時USM仍然極快的自動對焦速度,令我於今次賽事上拍攝時更得心應手,不論扣球、或是爭分奪秒的撲救,其對焦亦相當出色。
至於球場內外,我們平日亦會拍攝一些特寫照,亦因這支「大白兔」擁0.98米嘅最近對焦距離同高達0.31x嘅最大放大倍率,也方便了近攝特寫及一些產品的拍攝。以後採訪路上,我定必於鏡頭袋內增置這支「大白兔」。
(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