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隨行的「隨行隊醫」



20140213-sikhon02

【體路專欄】近日隨行隊醫的問題鬧得火熱,焦點都在於『老闆文化』和對運動發展的尊重程度上。

作為一個隨行隊醫,我亦希望以持份者的身份,站出來說幾句。

大家都關心官員及隨行人員冗員過多,這一點我未有親歷冬奧實況,很難作客觀評論。 不過領隊、教練及國際奧委會代表,肯定是非常重要,各盡其力各司其職,運動之中,有很多鮮為人知的事務,都靠他們把關。由衣食住行到藥檢到傳媒發佈,期間又有大大小小不同的領隊會議,時間應該不會閒著的。

——

我關心的,反而是傳媒和運動員對「隊醫」概念的理解。

「阿韜賽前腳踭痛到要包紮,由於冇隊醫,我哋到附近搵鎮痛膠布,但搵唔到,要迫住向中國隊借。』教練說。

隨行隊醫,並不應該只出現在競賽場地。隨行隊醫,是真正的隨行,在休季時為運動員做好預防方案,在賽季時為運動員提昇回復及治療各種傷患(sports-specific)的功能訓練方案。臨場支援 (on-field support),只是整個隨行隊醫概念之中的一角,卻又是最吸引眼球的一角,也是傳媒見到的一角。

從「無料包紮」一事,我可以想像到運動員本身並未有長期接受運動員應有的長期觀察,長期計劃和長期治療 (longitudinal observation / planning / treatment)。包紮貼布的應用,假若有長期觀察,保護方案必須於這麼重要的大賽前最少一個月決定。

可知道精英運動競技的可容許錯誤 (margin of error) 是相當相當少,隨行隊醫花一個月去預備,並讓運動員適應下來,絕對是正常不過。更甚的是,隨行隊醫必定會於出發前準備好每位運動員的物資清單,一來隊醫可以及早準備,二來可以安排一份備用物資予運動員。就算隨行隊醫有任何突發事故而未能到場都好,運動員都不會「無料包紮」。

隨行隊醫更加會擬定不同後備方案,運動員舊患復發也好,新傷也好,都可以即時檢查處理。假若到臨比賽前才檢查這檢查那,時間不足,對運動員的了解不足,醫護人員根本不可能提供任何有效協助。

說到這裡,我想重申一點,就是隨行隊醫的崗位,必須由一位肯付出時間心力作長期觀察、長期計劃和長期治療的醫護人員來擔當。

20140213-sikhon03

作為香港籃球總會的顧問及隊醫,出戰過東亞錦標賽 (EABA) 及亞洲錦標賽 (FIBA Aisa)。上一次東亞運時,卻不能隨隊協助,感覺實在跟呂品轁一樣,心中有股不惑之氣。幸而香港隊的 Team Manager 林植昌先生跟我說過,「大會」的物理治療師非常優秀,我才放心下來……

亞運即將展開,希望「大會」可以更有效安排人力資源,讓運動員發光發熱!

20140213-sikhon01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