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訪】世代之爭,一直是社會上的一個重要議題。年輕人說父母長輩不明白追夢的意義,上一代又覺得應該要奉行安穩那一套。這個爭拗不止出現在職場和學校之中,運動場上的親子矛盾也屢見不鮮,但香港女子花劍代表符珈嘉(Sophia)與媽媽方灝瑤(Joey)之間不單沒有這樣的芥蒂,更創造出一個才剛開始序言的親子劍擊故事。
於上周在日本千葉舉行的「亞洲劍擊錦標賽」觀眾席上,出現了符珈嘉媽媽Joey的身影,二人的故事則要由Joey的中學時代說起。「當初一心想和同學加入田徑隊,不過眼見田徑有很多人參加,而劍擊似乎較冷門便想試一試。」這一試,便愛上。Joey當年也曾出戰學界劍擊比賽,但規模、規格以至場地等當然與Sophia現在所經歷的大相逕庭。以往全港的校隊均聚在體院交手,惟學界劍擊時至今日已發展至分為港九區及新界區,亦有個人賽及團體賽。然而,這些限制未有撤回Joey對劍擊的熱愛,反而當年父母的心態卻成為她劍擊路上的最大障礙。
「父母覺得讀書要緊、會考要緊,所以我考完會考也沒有再打劍擊了,加上中六讀了一個學期就去了澳洲升學,便更沒有機會玩這運動。」劍擊在澳洲從來都不是主流運動,參加人數相比游泳、欖球,甚至足球差天共地,澳洲在今屆亞錦賽的最佳成績亦僅是男子花劍團體賽的第6名。「不過那把劍當年也與我一起去了澳洲,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運動,雖然未能繼續玩下去,也希望帶它一起去讀書。」到達「袋鼠國」後,Joey也嘗試過找尋加入劍隊的機會,奈何這把劍一放下便到Sophia出世才再有機會執起。
那把劍當年也與我一起去了澳洲,因為我真的很喜歡這運動,雖然未能繼續玩下去也希望帶它一起去讀書。-媽媽Joey
2002年10月Sophia在澳洲出生,自此再次改變Joey和丈夫的一生。小時候的Sophia游泳、跳舞、畫畫等通通都參加過,唯獨對劍擊仍未特別提起興趣。即使早知家中有一把等待出鞘的劍,但Sophia對劍擊的興趣卻是被一個電視廣告所引起。於是,回流香港的符家中就多了一位劍擊初哥,「但我最初只是覺得劍擊是放學後的一項活動,教練說體能做得不好就不能上劍道練習,我反而會很開心,因為我覺得真的很累。」也因為這個心態,Joey未對愛女成為劍擊運動員抱太大期望。
跑步游水都是慣性動作居多,但劍擊中會有不同因素影響每一劍的發揮,這絕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女兒Sophia
常言道「沒有期望便沒有失望」,但Sophia這個故事再延續下去,卻是「沒有期望帶來更大希望」。「她小二那年第一次打學界就奪獎,之後的小學生涯都被她『殺晒』。教練開始發現Sophia有潛質,加上很多師姐都升到劍擊成績不俗的協恩中學,為了入協恩她又更努力練劍。」每天重覆的練習未有令Sophia對劍擊心生厭惡,反而讓她慢慢了解箇中的吸引之處,「我最喜歡是要用腦這部分。跑步游水都是慣性動作居多,但劍擊中會有不同因素影響每一劍的發揮,這絕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升中後的Sophia慢慢嶄露頭角,也得到更多代表香港出外比賽的機會,每次的觀眾席上也總會有父母的身影,「不過現在她出戰成人組賽事就會愈來愈少了,一來地點開始遠,二來也覺得是時候放放手。因為爸媽的支持可以是支持,但也可以是壓力,始終作為父母都會緊張,看了這麼多年也知道她會有壓力的。」
當事人又如是想嗎?「沒有他們在旁總會覺得只剩自己一個,像缺少一份動力一樣。」父母的觀賽對Sophia來說不止並非壓力,媽媽以往的經驗更起穩定軍心的作用,也令她難以想像如果一開始沒有他們支持的自己會變成怎樣,「我身邊有些朋友打得不好的話,父母會覺得經常『課金』去打比賽浪費金錢,令他們會變得頹,但心情愈差又會打得愈差。」
或許因為小時候的經驗吧,始終當年也算是個遺憾,所以我覺得年青人要放心追夢的話,主要都要靠爸媽支持。
全職運動員 VS 父母支持
「的確正常父母未必會支持子女做運動員,可能會覺得『就算多喜歡運動也好,到DSE就一定要取捨』,而10對有9對半父母都是想子女選擇DSE。不過或許因為小時候的經驗吧,始終當年也算是個遺憾,所以我覺得年青人要放心追夢的話,主要都要靠爸媽支持。」這對非正常父母不單出錢栽培Sophia成為下一位「少女劍客」,2年前符爸爸以旗下公司的Facebook專頁直播世青賽決賽亦成為一時佳話。Joey亦明言會絕對支持Sophia未來轉為全職運動員,「書何時讀也可以,但運動員的黃金期很短暫。如果要邊讀書邊兼顧學業,反而有點兩頭不到岸、更浪費青春。」
雖然Sophia現在仍是個未成為全職劍手的中學生,但還未夠17歲的她升上成年組短短一年便已經出戰過亞錦賽、亞運、世界盃及世錦賽等大賽。「兩年前在學校交功課要寫下未來目標,當時還寫上『打奧運或亞運』,再回想中一時還在打全國少年賽,一切都很快很神奇。」今屆亞錦賽是Sophia成為亞青亞軍後的首個年度大賽,最終個人賽32強畢業,團體賽則在名次賽上陣一場下與師姐張楚瑩、廖恩尉及鄭曉為取得銅牌,「其實3次大賽團體賽落場時也不會要求自己能拿很多分,但至少守得多少得多少,因為一上陣就感覺到對手的所有東西都和青少年賽完全是兩回事。不過以這個年紀出戰成人賽也不是完全沒有優勢,至少我是『nothing to lose』吧!」
能夠代表自己長大的地方比賽是個榮幸,因為全港有這麼多人打劍,但每次比賽只有4個名額,能成為這幾百份之一是件難事。
雖說是沒甚麼可輸,但出外比賽始終也背負著「香港」的名字,珍惜和盡力也不斷掛在兩母女的咀邊,「現在我每次也只希望她能好好發揮自己、珍惜每次比賽,因為代表香港出賽的機會打一次便少一次。」「能夠代表自己長大的地方比賽是個榮幸,因為全港有這麼多人打劍,但每次比賽只有4個名額,能成為這幾百份之一是件難事。」Sophia如是說。即使她出生地是相距5000多公里的澳洲,但從Sophia與家人的一言一行來看,愛港之心比很多香港人有過之無不及。
回看兩年前寫下的那個目標,Sophia如今已達成一半,剩下的那部分最快也可在明年做到,「東京奧運的確有想像過,但我覺得自己仍未到那個級數。因為計算奧運積分是長期作戰,我亦未拿捏到成年組的打法,還是放眼2024巴黎那屆吧。」就算是哪屆奧運、亞運還是香港錦標賽也好,Sophia的每場比賽仍總會有父母這塊堅定後盾,即使於戰場上跌跌碰碰仍有他們引路回家,甚麼也不怕。
圖、文:麥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