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界醫神?



20140418-meganli01

【體路專欄】診所裏,每個運動員都在討論甚麼時候去看《KANO》。趁出差前一日假期,終於可以和他到戲院沾沾那可能已冷卻的熱血。戲中男主角手指頭擦傷破皮還是小事。我想起,棒球中最嚴重傷患,造就一代棒球界醫神。

在這電影在日本上映當日,美國棒球圈的頭條,是骨科醫生Frank Jobe逝世的消息。那年代的醫護人員要出名的話,只需選那當時沒有人會選的運動醫學,和只做一件已經夠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就夠了—發明了人稱「Tommy John手術」的尺則副靭帶置換術(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Jobe是曾經參與二戰的真正軍醫。戰後他和幾位醫生開設診所,也接手幾隊洛杉磯為基地的職業球會,包括棒球隊 LA Dodgers和NBA湖人隊的顧問工作。1974年,Dodgers 投手Tommy John在一次比賽中突然扭傷手肘,那「啪」一聲,雖然當時沒有磁力共振掃描確定傷勢,但已肯定是筋肌勞損扭傷了手肘內側作投旋轉球時固定關節的尺則副靭帶。Tommy屢醫未癒,那時Dr Jobe 正在研究上肢的不同手術新方法,一位絕望的運動員和一位敢於創新的醫生,做了當時從來沒有人做過的手術。

醫生在手肘內側開刀,發現靭帶像手撕雞一般被剝開。他在同側手腕抽取了掌長肌(palmaris longus)的筋腱,在前臂尺骨和上臂肱骨鑽孔後再將筋腱縫進去。因為是首宗手術,一做便做了四五小時。做完手術後的復健長達十八個月,因為沒有治療師會知道術後鍛鍊可以去得多盡。但更痛苦的,是做完手術加上漫長的等待,也沒有任何人可以說好Tommy有多少機會可以重返練習和比賽。

Tommy John在受傷前贏過124場職業聯賽。 他手術後復出贏了169場,比受傷前還要多,到46歲才退役。Frank Jobe一術成名,有粉絲團更一直爭取他可以破例成為美國職棒聯盟名人堂裏第一位隊醫。

但40年後的今日,這故事還是個happy ever after的結局嗎?

鏡頭一轉,是今天某骨科醫生的辦公室。

病人是個十來歲的投手和他的母親。他們苦苦哀求醫生要求動刀,但醫生心裏知道,這小伙子還是中學生,卻承受著成年人的訓練量,他真正需要的,其實是休息。自職業球手Tommy John 成為手術第一人後,時至今日,除了為口奔馳的全職運動員,要上手術台的竟然有超過30%是還在學校唸書的青少年。球會新簽球員,若發現尺側靭帶有鬆脫現象,就算沒有症狀都慣例送往手術台。醫生堅拒是為了的是要讓家長和運動員知道,有完善的醫療,也不可以將自己身體摧殘到如斯地步,將這些程序當成像去韓國割雙眼皮的小手術。

醫生更懷疑,這樣的直升機家長,會不會教出可以熬到十二個月的康復期的小朋友。少年人的術後康復失敗,除了可能不夠恆心努力做復健外,更危險的,是少年人以為傷口復原就當沒事,做出甚麼危險動作,連新縫進去的筋腱都拉壞了,白費自己心機。 Dr Jobe 的傳奇,也要物理治療師步步為營和Tommy John的超人耐性才可成就。

經過一輪遊說,醫生叫小伙子看物理治療。「為加速軟組織傷勢復原,做點超聲波吧!」同事說。當我看見那超聲波機和40年前Dr Jobe叫 Tommy John做的,甚至連那支啫喱都完全一樣,我明白,為甚麼Jobe是「醫神」;奇蹟背後,物理治療師連名字都沒有在報章上出現過。

若《KANO》的情況在今天發生,吳明捷的手指只需包上OK繃,墊個「豬皮」second skin 再包層coban固定,便可以繼續扔出鬼影變幻球扭轉劣勢。當然,戲便沒有那麼高潮迭起,扣人心弦。這次證明他選我這軍醫陪看運動電影會令事變得多麼沒有情趣。

有時,沒有運動醫學的賽場上,運動員的熱血會比較純,比較真,比較紅。

延伸閱讀:
可能令你不安的手術片段: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