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張樹槐】諗多啲諗少啲之間



筆者與體院運動心理主任李軒宇(右)。

【體路專欄】最快在下周(10月12日),全馬世界紀錄保持者Eliud Kipchoge 將會在維也納再度挑戰42.195公里的「破2」夢想,嘗試以少於兩小時跑完全馬賽程。這項試圖突破人類極限的跑壇偉大目標舉行日期是10月12日至20日之間,起跑時間待定,主辦方只能於數日前確定和公布。原因是要安排Kipchoge在最理想的環境挑戰這項人類創舉,而根據官方網頁指出,一切的關鍵是天氣。

神級跑者如Kipchoge 面對「天氣不似預期」也必須小心翼翼,凡人如我們就更不用說了。但世事無絕對,有很多事例證明,運動員仍有可能憑著心理上的調節,在逆境中發揮不容小觀的潛力。例子包括65年前另一個打破人類極限的故事 —  1954年Roger Bannister 成功攀過高牆,成為第一個突破4分鐘的界限,以3分59.4秒跑完1英里(1.6公里)的跑手。Bannister有「孤狼」的外號,訓練方式自成一格,不依主流。正當運動專家們對外在因素如天氣及賽道狀況的影響多方計算之時,Bannister在一個陰雨大風的黃昏,於英國牛津潮濕的賽道上把「4分鐘的英里」這個關卡一次過在體能和心理層面上拆除了。

除了對天氣和賽道的迷思外,說「4分鐘的英里」是心理關卡還有另一個原因。當年無數跑手多年屢敗屢戰(有說是從1886年開始),「4分鐘的英里」卻始終未被突破,但在Bannister的突破後僅僅46天,他的紀錄已被另一跑手超越,而一年後又有三個新的紀錄,故此Bannister創的先河被認定對其他挑戰者有一定的推動。

我個人也有天氣和成績都不似預期的經驗,可以印證心理因素的決定性影響。2006年的廈門馬拉松,末段的10公里滂沱大雨,正令人暗自「打輸數」。可幸在轉變之間,以不斷的自我對話,嘗試把暴雨的威脅化為「雨中跑真是新鮮體驗」的想法,最後意外地跑出了至今仍為我個人最佳成績(PB)。類似的事例也曾發生在馬拉松高手周子雁身上。2015年她在訓練期遇上瓶頸,表現難以突破,備受困擾之際參加巴黎馬拉松。她摒棄了再創PB的野心,在放鬆的狀態下,結果意外地創出新的PB(2小時46分) 。

香港保齡球隊於2017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世界保齡球錦標賽創歷史佳績。曾德軒(左)、麥卓賢(右二)及胡兆康(右一)於男子三人賽歷史性封王,體院運動心理主任李軒宇(左二)。

與香港體育學院的運動心理主任李軒宇博士(Henry)談到這些心理因素時,他提到自我對話和正念對運動員的正面影響。自我對話可能比較容易想象,對全馬跑手來說典型例子就是在最後10公里的腦交戰和自我心理調節。這個艱苦階段往往要憑跑手自我催眠式的自我對話,和盡量從賽道上的觀眾(如果有)的加油聲為自己尋求動力。Henry 認為找一些特定的字眼和影像來作自我對話是非常有用的心理技巧,對提升運動表現很有效。他亦鼓勵運動員理清「威脅」和「挑戰」的分別,建議視挑戰為一個成就,減少過度分析,專注於過程而非結果。至於正念(Mindfulness)則是透過調節呼吸,靜坐等練習,幫助運動員集中注意力和整理思緒,從而學會接受逆境,鍛煉更強的心理力量,讓我們更「輸得起」。

Henry在香港體育學院的運動心理中心服務逾十年,多次為香港代表團,在亞運、全運及東亞運作臨場支援團隊,亦隨不同項目隊伍參與多亞洲及世界錦標賽。觀人觀賽無數,令他印象深刻的運動員包括網球手費達拿和哥爾夫球手活士。Henry認為這兩位體壇明星在比賽進行時和賽後的情緒表現,可見他們有非比常人的控制情緒能力,亦正是這種強大的心理質素,配合技術才能令他們成為偉大的運動員。至於本地選手,Henry非常欣賞單車手李慧詩,Sarah 擁有堅韌的心志才可以應付單車賽的艱苦訓練和比賽壓力。

對於我等普羅大眾,誠如Henry所說,在比賽過程中我們大可以專注在過程和一些階段的小目標,而並非最終的賽果,既可減少壓力,亦可能令我們有更好的發揮。

(歡迎大家在 按此 專頁分享你們「不似預期」跑步故事)

文:張樹槐  恒生銀行行政總裁高級顧問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