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之前有分享過,近月多了一個身份,就是在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任教關於公共關係和傳媒管理的學士課程。最近的課講到體育傳媒的生態及工作。從課堂內容及跟學生的交流中,大家探討到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轉變,體育在進化,體育傳媒和新聞都一直進化。
關於新聞,有這樣的一個分類——所謂硬新聞(hard news)及軟新聞(soft news)。簡而言之,前者是較為嚴肅的題材,有地域或國際的重要性,被認知為對社會有較大影響,亦有報道的逼切性;至於後者,則被認為是娛樂性較重,比較不重時間性,亦有說是比較有人情味的新聞。體育很多時候都會被界定為軟新聞,也有人稱之為「甜品」。
時至今日,其實很多人都會爭論體育是否真的純為軟新聞。在課堂上,我跟學生討論到這個問題,有人斬釘截鐵地說:「體育怎會是soft news呀?」亦有同學異口同聲認為,體育當中有硬亦有軟性新聞,他們認為,場內發生的東西,包括賽果,這些都是有時限性的,都是硬性新聞。又有同學舉例說,大型賽事,譬如東京奧運會是否仍能夠順利舉行,都是大眾想要知道的事情——這些都不只是軟新聞。
很好,證明大家都意識到,體育其實是一個產業,也是一個跟社會許多因素不可分割的範疇。體育不只是競技,體育有重要的價值。
此外,我們也討論到對體育新聞的期望。我請學生就他們會看及認識的體育媒體舉例,說到這,要給《體路》一點肯定,你們是其中一個最多學生提出的例子(堅持和努力有被看見的!)。是的,大家對體育新聞是有期望的。現在資訊發達,大家要獲得體育消息,都不乏途徑。不過,從學生的討論中得知,其實大家還是會想倚靠體育記者以專業的知識和視角,帶大家去看體育新聞。而且,更有人會衡量體育記者是否能精闢地製作內容,甚至與時並進,連繫到現今社會關注的話題及價值觀。又有人分享道,希望在香港的體育媒體上見到更多體壇代表人物(icon)的塑造,他們認為熟悉的面孔,比單純報道一個題材更有助大眾了解香港不同的體育項目和風景。
我喜歡這些討論,特別我是一個帶著社會學背景的體育人。常說,搞體育如同許多其他行業,都是一個從上而下(top-down)及由下而上(botton-up)的雙向過程,有很多很多的環環相扣。政策、文化、大眾的期望和價值觀、商業性質的介入⋯⋯從自身經歷,還有跟學生及其他身邊人不時的討論,我發現現今從事體育,從事傳媒事業仍然艱難,但不斷改變,愈趨有挑戰性的環境,可能也意味著當中有許多進化的觸發因素及空間。
體育新聞是甜品嗎?見仁見智吧。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有些人眼中,體育新聞工作是一門專業,大眾對此是有看法,有期望的。進化代表過程,過程需要時間;在雙向的互相塑造當中,你們願意與我們這些體育(傳媒)人,以及體育新聞,一同成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