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日本的馬拉松風氣



(大迫傑twitter圖片)

【體路專欄】也許,幾天後舉行的馬拉松是最能體現東奧主題的一個項目:各國跑手基本上分隔作賽,而漫漫長路,卻不孤單,因他們都是朝着同一目標進發,並擁抱一個共同信念。

為了避過東京炎夏的天氣,國際奧委會特意把馬拉松及競步賽事,從東京移師到東京以北800公里的北海道札幌市舉行,場地設在面積7.8公頃的大通公園及其周邊地區。大通公園是札幌市舉辦大型活動及重要慶典的場地,例如當地著名的夏日祭和雪祭,便是在這裏舉行。

大會特別為東奧馬拉松制定全新的路線,那是1個大圈加2個小圈的賽程。賽道以大通公園為起點,然後南行穿過札幌多個著名景點。完成約20公里的首個大圈後,跑手需要重複約10公里的小圈兩次,最後回到大通公園衝線。

選手們會跑經北海道大學,那裏沿途多為林蔭大道,跑手雖會感到較為涼快,但同時須面對較多的彎道,甚至90度直角彎的挑戰,這對跑手的應變能力及配速策略,將會是一大考驗。

日本曾領先肯雅 ?

日本參與奧運有逾百年的歷史,首次參賽是1912年的斯德哥爾摩奧運,但要到1928年,才首次奪金。二次大戰後,日本馬拉松的發展開始騰飛,也許是受到戰後百廢待興的社會狀態所影響,日本人把堅忍、刻苦、韌力等國民特質,成功轉化為耐力跑的正能量。於是,緊接着1946年,琵琶湖馬拉松首次舉行之後,翌年的福岡國際馬拉松也繼而成為馬拉松的精英賽事。

反觀當時歐美國家的馬拉松還在沉睡,直至24年後的1970年,紐約才首次舉辦馬拉松。至於倫敦首屆馬拉松,還要再等逾10年才正式舉行 ! 現時稱霸馬拉松的東非國家,更是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始初試啼聲,日本領先歐美、東非等國家,接近半個世紀 !

日本馬拉松在60年代興起後,不斷創下佳績,例如寺沢徹(Toru Terasawa)於1963年在別府大分馬拉松,以2:15:16刷新世界紀錄,翌年在東奧馬拉松獲第15名,但他分別於1962及1964年在福岡馬拉松,兩度刷新日本紀錄。其他像圓谷幸吉(Kokichi Tsuburaya)、宗茂(Shigeru So)宗猛(Takeshi So)兄弟、瀨古利彥(Toshihiko Seko)等,都是一時名將。可惜日本女子馬拉松要到70年代才得以突破性別障礙,之後名將輩出。

日本人跑馬拉松的實力和傳統,絕不可小覷。單看60年代,1965年,世界11個馬拉松最佳成績,有10個都由日本跑手締造;1966年,世界跑馬拉松跑得最快的17人中,日本人竟佔15人 ! 這是否跟現在肯雅跑手雄霸世界馬拉松的情況如出一轍 ?

一份信心  一個盼望

如果你對日本半個世紀前的佳績仍有懷疑,不妨看看歷屆奧運馬拉松的獎牌榜:日本男子組以1金、2銀、2銅,共5面獎牌,躋身世界10強;女子組更以2金、1銀、1銅,共4面獎牌,雄踞榜首。至於歷屆馬拉松主要賽事(包括輪椅賽),日本跑手也戰績彪炳:他們在波士頓共奪得17個冠軍,紐約1個;芝加哥1個,倫敦3個,以及柏林6個,東京4個,總計冠軍32個 !

我曾在這個熱愛跑步的國度,跑過三次馬拉松,分別在東京、大阪及京都,全都是賞心樂事,去年原已計劃參加札幌馬拉松,可惜卻因疫情關係取消了。札幌8月的氣溫介乎攝氏18至26度之間,如能在日本這個北方城市跑上一遍,相信定可跑得痛快淋漓!

香港長跑天后姚潔貞早前在米蘭馬拉松,雖以破香港紀錄時間完成,但可惜仍未能取得東奧入場券,與日本馬拉松「一姐」一山麻緒同場較量,唯有寄望三年後,她可順利出戰巴黎奧運。這是盼望。

日本選手大迫傑(Suguru Osako)挾着超高人氣,兼有主場之利,絕對是日本的獎牌希望,但即使賽事變數再多,今屆我仍看好馬拉松史上最偉大的跑手、四度征戰奧運的肯雅選手基普喬格(Eliud Kipchoge)能夠成功衞冕。他創下了2小時內完成42.195公里的人類歷史,從他一句「奪第二面馬拉松金牌,就是贏得世界 !」便可知他對衞冕充滿信心。這是信心。

人生賽道,何嘗不需要這份信心與盼望 ?香港運動員,繼續加油 !

張樹槐  達人傳訊董事總經理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