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獎牌背後 -「運動科學」擔當的角色



【體路專欄】相信大家近日都被奧運熱潮所吸引,看到香港隊運動員在有如此傑出的表現,實在令人振奮。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每位參賽運動員的努力都值得我們尊敬。奧運盛事亦是個難得的機會,讓大眾認識近年冒起的「運動科學」相關專業,在高水平競技運動中所擔當的角色。以下將從不同範疇淺談運動科學如何把運動潛能激發,突破以往極限。

1.人體測量監控(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

人體測量學利用測量和觀察的方法去描述身體組織的特徵狀況。在訓練上,我們可透過定期檢測,了解運動員的體型變化。此外,不同項目運動員的體型特徵要求皆不同,例如,籃球員多高大健碩、耐力選手身形精鋼、藝術體操運動員則輕巧靈活。故此,我們亦可分析不同體型特點與運動能力的關係,從而制訂訓練目標,以及用作運動員選才評估(talent identification,多見於青少年運動員)。常見的人體測量指標包括:身體脂肪、肌肉、骨骼和水分的質量與比例,以及身體不同部位如手臂和腰臀的長度/圍度和皮摺厚度等。

(圖: 國際奧委會)

2.運動生理及體能訓練(Exercise Physiology & Conditioning)

運動生理學針對人體各系統及其器官的功能和運作配合。各類型運動(包括重量訓練和耐力訓練)皆會對身體產生獨特的即時反應,以及持續適應效果。教練和運動員可運用相關知識來計劃訓練內容,例如心率強度、重量、時間、頻率和運動模式,以達最佳體能鍛練效果。 值得一提,很多運動項目與團體球類運動,同時講求無氧速度爆發和持久耐力,故此如何把心肺耐力和重量訓練有效結合 (亦稱為「同步訓練」(concurrent training),是高水平競技訓練中重點的課題。

(圖: 國際奧委會)

3.運動營養學(Sport Nutrition)

運動營養學涵括運動員的日常營養需求、各種比賽飲食策略以及運動營養補充劑的應用等。鑒於不同運動員(如力量和耐力項目)的營養需求不同,針對性的餐飲安排可令運動員建立健康理想體格之餘,更能提升平日練習效率和臨場比賽表現。舉例說,本屆港隊金牌運動員張家朗在其花劍個人賽中,便需要於一天內從初賽到決賽,進行五場比賽,體能消耗極大。要在短時間內充分補足能量,營養恢復策略更顯得非常重要。

(圖: 國際奧委會)

4.運動生物力學及科技(Biomechanics and Technology)

生物力學應用物理學原理,分析力(force)和運動(motion)之間的關係。生物力學知識有助我們改善動作和發力效率,並能減低因姿勢不佳而引發的受傷風險。此外,不少場地器材(如跑道和球場)和時下運動裝備(如跑鞋、球拍和賽衣)的設計亦有應用生物力學概念。例如港隊「女車神」李慧詩的單車項目近年便獲本地機構資助進行風洞(wind tunnel) 研究,測試不同衣服物料、單車設計和流線型裝備的破風阻能力,藉此加以改良使運動員表現更上一層樓。

(圖: HKSI)

5.運動醫學(Sports Medicine)

傷患是運動員的最大天敵,運動醫學團隊其中一個最主要的職責就是防止及處理與運動及體能訓練相關的創傷,為運動員提供準確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案。常見例子除了受傷後的復健治療外,亦如隨隊的臨場軍醫支援,為運動員提賽前準備和賽後恢復方案。在日常間加入預健訓練,也能讓運動員強化容易受傷的肌肉,從而遠離傷患,無後顧之憂地投入比賽。

(圖: 國際奧委會)

6.運動心理學(Sport Psychology)

運動心理學涉及有關運動的行為和心理過程。「女飛魚」何詩蓓在歷史性為香港奪得兩面銀牌後也說道,比賽表現 80%看心態,20%看體能。在奧運此等高水平競賽中,運動員的體能和技術水平皆非常相近,勝負的關鍵往往取決於何者能在壓力下仍保持高度集中和穩定發揮。這種優秀的「心理素質」可透過學習專門的心理學技巧,如自我對話(self-talk)、表象法(imagery)和放鬆法(relaxation)等建立。此外,如何在日常訓練間訂下長遠而有效的目標,並利用特定技巧提升受訓者對運動的興趣,從而提升訓練動機(motivation),也是運動心理學常見的研究課題。

(圖: 國際奧委會)

結語

現代運動不止講蠻勁,背後還充滿科學。每面奧運獎牌的背後,既是運動員多年艱苦付出的汗水和血淚,也是教練以及科研支援團隊努力配合的成果。期待港隊運動員在東京奧運和未來各項大賽能繼續有出色發揮,配合政府和市民支持讓城市體育水平進一步邁向國際!

文:Dr. Eric Poon((運動科學系博士)

原文按此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