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香港運動員在剛剛閉幕的東京奧運會收獲豐富,看到他們付出的努力得到成果,令筆者既感恩又感動。贏得獎牌固然高興,但即使未能獲獎,能夠參與奧運這個世界矚目的盛事,已是最開心的事!對於業餘或者職業運動員而言,失落獎牌也是其次,最難受的莫過於因受傷而無法回到之前的水平,甚至不能再比賽。
「運動員什麼時候可以回到比賽呢?」相信這是令隊醫非常頭痛,但又很常見的問題。受傷後,如果運動員未完全康復,或未有充足準備前嘗試重回運動或比賽的話,再次受傷的機會非常高,因為當在未完全康復的情況下回到訓練,身體會找其他的肌肉關節去代替受傷部位的功能,亦即「代償」。代償會令身體力學改變,從而引致其他關節受到不必要的壓力、勞損,甚至受傷。然而,運動員的黃金時間不一定很長,如果醫護人員不能盡快讓運動員回到比賽場上,運動員就會錯失很多機會,可見受傷後運動員也不能鬆懈,並要繼續與時間競賽,務求盡快康復。
與治療一般病人比較,教練及醫療團隊不單要為運動員消除痛楚和癒合傷口,更要計劃一個完整的療程,以加快康復進度、加快回到原本運動表現的水平和減少受傷風險,這樣才能幫助運動員「重出江湖」。看似容易,但既要盡快回到運動,又要防止傷患的後遺症及再次受傷的風險,其實是一件非常難拿捏的事。
假如曾經受傷,運動員在同一個位置受傷的機會將會增加。以腳踝扭傷(即俗稱的「拗柴」)為例,有文獻指出70%至80%曾經「拗柴」的運動員會再次扭傷、60%有機會出現一些慢性症狀及影響表現;另外,有13%至63%膕繩肌拉傷的運動員會在短時間之內再次拉傷;就前十字韌帶(ACL)斷裂而言,大約兩成患者會在兩年內再次受傷,只有五成的運動員可以回到高水平的比賽,更有數據指出,手術後不足九個月回到運動場上的話,再次受傷的機會比沒有受傷的運動員多出六倍。由此可見,在受傷後到重回比賽狀態前,必須有一個持續及完善的復康過程,一邊等待受傷的組織痊癒,同時循序漸進地加入復康的訓練。
大部份的組織癒合是由身體健康的活組織代替被破壞的組織,這個過程包括「再生」和「修復」這兩部份。在再生的過程中,個別的組織細胞將會被周邊未受損的細胞所繁殖及取代;而修復就是指受傷及破壞的組織將會被肉芽組織所取代,肉芽組織成熟後會變成疤痕組織。然而,並非所有細胞組織也可以重生(如神經線及腦細胞)。
復康過程大概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受傷部位組織痊癒、重新開始訓練、參與比賽,及回到原本或提升至更高的表現水平。
第一階段:組織痊癒期
身體不同部位的組織需要的康復時間不同,因此肌肉、跟腱、韌帶、軟骨、骨骼或神經線受傷,所需要康復的時間亦各有長短。即使是同一種組織受傷,但視乎不同部位、受傷程度,運動員的年紀和身體健康狀況等等,也會影響癒合時間。這個生理回復過程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部份:
首先是炎症期(Inflammation Phase),最明顯的體徵就是紅、腫、痛及發熱。這是一個針對細胞組織受到傷害的保護反應,以及讓身體痊癒的複雜生理現象,當中包括免疫細胞、白血球、血管及一些不同分子的改變。發炎的作用是清除因受傷和炎症期所引致而壞死的組織,及誘發新的細胞及組織重生,而這段時期的長短是根據組織受傷的程度及嚴重性而定。炎症期是組織纖維康復的必經階段,所以現今的運動醫學提倡不能過分依賴消炎藥物,避免完全阻止炎症期的發生。
其後就是細胞及外基質增殖期(Cellular Proliferation Phase),在這階段會產生新的細胞、外基質、血管及其他組織,從而代替之前受損的組織。
最後是重新塑造和功能適應階段(Remodelling and Functional Adaptation Phase),不同的組織也有不同的力學功能特性,在這個階段新增的細胞及組織必須根據適當的力量負荷去重新塑造及適應,從而回復到一個健康的結構組織。在這個時期,不足或過分的保護會直接延遲受影響組織的功能恢復,產生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等後遺症。這個生理回復過程的長短是根據不同的受傷組織、嚴重程度、個人因素和治療方法而定,目前尚未有治療技術可以大大地縮短這段時期,然而,錯誤的醫治方法及延遲診斷,則很大機會令康復時間延遲。
雖然在受傷初期,運動員不能正常地進行恒常訓練,但並不代表完全不能運動。如果因為身體受傷而完全停止所有活動及運動,不單單對體能及身體狀況有影響,也會影響心態及心理狀況。因此,在不同的時間做適當的運動對身體痊癒是很重要的,例如在發炎期,適當的運動可以防止關節僵硬及減少肌肉流失。當然,因應不同的情況會有不同的影響,到底在這個時期應該完全休息,還是進行適當的運動,也應遵從醫生的指示。當受傷後,運動員應盡快接受醫護人員的檢查,只有準確的診斷才能幫助運動員盡快計劃適當的復康方法。一系列的問診、檢查測試及影像測試等等,都能有效地協助隊醫正確地判斷運動員受傷的程度。
運動員要回到其專項運動練習或比賽,不但需要視乎受傷的身體部位在結構性上有沒有完全痊癒,還要考慮很多其他不同的因素,而適當的休息、合適的復康運動及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十分重要。在受傷組織慢慢癒合時,患者也逐慚回復身體活動功能至正常水平,其後就可以考慮參與基本的訓練。
第二階段:參與訓練
在此階段,由於受傷的部位並未完全康復,運動員心理狀態也尚未做好準備,建議可參加一些復康運動或程度低於過往水平的訓練。醫生亦會視乎病人受傷的部位及程度,預測何時能夠開始參與基本訓練,並因應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柔韌度、本體感覺、平衡反應及身體協調,以決定應否開始訓練。
在復康的過程中,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標準要求,醫護人員需要不斷評估運動員的康復進度,當達到某個水平後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訓練。即使要開始最基本的低強度的訓練,患者也需要處於完全沒有痛楚和沒有腫脹的狀態,並有完全正常的關節活動度和足夠的肌肉力量。就四肢而言,患側的肌肉力量至少回復至健側的八成以上。
從受傷到開始參與基本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慢慢增加難度及運動量,以配合回到比賽所需的體能及表現。當中不但需要顧及受傷組織的癒合程度,也要配合其他身體及心理狀況。
第三階段:參與比賽
當訓練強度慢慢增加至一定的水平時,教練及醫療團隊便會評估受傷的運動員是否可以開始比賽。回到比賽是指重返專項運動,但能力及表現不一定已經回到受傷前的水平。相比練習,比賽會有很多突發的事情發生,過程也更為激烈。因此,運動員的體能及心態必須要到達更高的水平,才能應付比賽及預防再次受傷。
從參與基本訓練到重新參與比賽,除了要視乎受傷部位、性質及嚴重性之外,還要考慮運動項目類型、運動員本身的特性、比賽時參與的位置和技巧等等。至於什麼時候才可以開始重新比賽,絕不能單靠康復時間,或由任何一位醫療及教練團隊成員作決定,當中牽涉客觀的檢查數據、教練的經驗、運動員的主觀感覺與信心,以及不同運動項目的相關規例等等。
以下肢受傷後的臨床症狀為例,放射影像檢查(如X光、超聲波及磁力共振)固然能有效地顯示受傷部位的復康狀態,而其他臨床測試都能有效及客觀地指出身體功能恢復的程度,例如星遊平衡測試(針對平衡及本體感覺)、T字衝刺跑測試(針對敏捷度)、以及單腳深蹲、垂直跳高、單腳跳、三級跳、交叉跳、單腳六米跳躍測試和跳躍落地身體力學測試(針對力量,爆發力及下肢穩定性)等等。醫療及教練團隊亦會因應運動員的測試結果,決定應否開始參加高強度的訓練或比賽。
不過亦有文獻指出,運動員康復後,就算所有測試準則也達標,但與減低前十字韌帶再次受傷亦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這些測試的結果只是能給予運動員最基本的指引,實際狀況仍需要在高強度的訓練及輕度的比賽中反映。
回到球場前,除了需要個人化及針對性的訓練外,焦點也不應只針對受傷的身體部位,而應顧及其他方面,例如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我們不單會注重膝關節的穩定性、肌肉力量、神經肌肉控制及正確的運動力學,也要讓運動員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信心回到比賽。心理因素有機會増加再次受傷的風險,甚至影響運動員的表現,例如信心不足、焦慮或害怕再次受傷。為了有效地增加運動員的信心,我們需要一個完整及度身訂造的復康計劃、一系列的客觀測試數據,以及清晰的復康目標,而重複的訓練及循序漸進的訓練強度是康復的基礎。
第四階段:回到運動表現的水平
「回到運動表現的水平」是指運動員回到其專項運動,並重回受傷前甚至更高的表現水平,這就是他們在復康過程中的最終目標!在運動醫學持續進步和科技普及發展下,香港現今也有不少專業運動員利用衛星導航系統(GPS)數據,以反映運動員在練習及比賽時跑步的距離,並有效地比較他們受傷前和受傷後在速度,衝刺及變速能力的分別,從而協助計劃適當的訓練強度,讓剛重回比賽的運動員有足夠的恢復,並重新訓練體能及制定長遠的訓練目標。
相信受傷運動員的最終目標就是重出江湖、超越自己,繼續享受運動,而運動醫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利用各種科學化的方法及研究結果,協助運動員再創高峰!筆者在此再次恭賀一班代表香港參加東京奧運的運動員,也為那些因傷患而錯失比賽或獎牌的運動健兒加油!希望在明天,即使受傷跌倒,一定可以在原地站起來!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文:魏志榮
註冊物理治療師
香港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學會 運動物理治療師委會員 委員(2020-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