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身上的每道傷疤》讀後感



【體路專欄】《身上的每道傷疤》,究竟要有多少道傷疤,才能以此題目命名自己的回憶錄?作為外人,看到這個書名,我覺得作者「好有型」,但作為李慧詩的親人、好友,特別是媽媽,對於女兒的傷疤,「好有型」應該會變成「好心痛」吧!

「條路自己柬,扑街唔好喊」,這句說話我們也聽過,說出來亦容易,但能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堅持到底,又有多少人?在書中,經常看到李慧詩嚎哭,不過哭過後,她沒有後悔、沒有責怪誰(即使真的有人做錯),只有重拾心情,繼續上路。跌跌碰碰無數次,經歷了十八年的辛酸,成為今日所有香港人心中的英雄,亦成就了自己的夢想。

作為李慧詩的媽媽,沒有看不到子女傷痕的「盲眼」,只有讓她一試的「狠心」。父母總想子女走上康莊的成長大道、認為經歷最少的風浪、吃最少的苦頭就是最好的人生。不過怎樣的人生才是最好是個人的,不是由父母的經驗所釐定。無錯,如李慧詩像姐姐般中五後繼續學業,再讀大學,身上因單車做成的傷痕肯定不會存在,不過也不會有《身上的每道傷疤》這本回憶錄,李慧詩亦未必能成為香港人的驕傲。

當然吃盡苦頭也不一定能成功,萬一失敗了,豈不是浪費了寶貴光陰?我倒想問,能為自己的夢想,每一天都盡力地向目標追求,過著充實的生活,不是已經在燃燒生命了嗎?難度每一天都怨天尤人,馬馬虎虎過著大部份人認同的生活,說幾句嘩眾取寵的說話「呃Like刷存在感」,不敢經歷失敗,就是珍惜時間?

李慧詩沒有富裕的家庭背景,「做運動員搵唔到食」這問題她亦要面對,不過她沒有被這問題局限。經過十多年的鍛鍊,專心做好自己,分秒追求突破,跌倒重新起步,成為李慧詩的習慣,這些習慣令她清楚知道退役後該怎樣繼續做一個更好的自己,這些習慣足以令她無論在什麼環境也「搵到食」。

咀嚼成功人士走向成功的奮鬥過程,再檢討自己對人生的付出;代替歡呼後慨嘆「這些機會不是我的」,或者有人會發現「機會只留比有準備的人」。

再一次在此向李慧詩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