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守護心臟由運動做起



【體路專欄】心血管疾病為全球頭號致命死因,每年大約有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7秒便有一人死於此疾病。本港2020年因心臟病而死亡的人數達6,561人,佔總死亡人數13%,當中6成死於冠心病。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有很多,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吸煙、糖尿病、肥胖、缺乏運動、吸煙和長期精神受到壓力,其中不少都可以避免和控制。

心臟病死亡率自疫情爆發後有上升趨勢,2021年更升至近十年高位,大眾在防疫之餘,亦應關注心臟健康,即使減少外出亦可在家或辦公室多做運動。有見及此,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於本年八月進行問卷調查並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進行分析,探討新冠疫情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士的影響,其中包括了運動習慣、飲食習慣、情緒及睡眠質素,以及病情控制等情況。是次調查成功訪問了266名到心臟科專科的求診者或覆診人士,當中約兩成人患有冠心病,近9成患有最少一種三高(即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膽固醇)。調查顯示約19%受訪者病情轉差,風險因素控制未如理想,其結果如下:

  • 66%受訪者過重或肥胖,近半數BMI≥25 (即屬肥胖);29%表示疫情期間體重增加
  • 42%進食外賣及19%吃零食的份量增加

30%整體生活習慣惡化,42%情緒壓力增加及32%睡眠質素下降

(圖一:攝於新冠疫情對心血管病患者或高危人士的影響的調查結果發布會)
圖片來源:https://hkhearthealth.com/

缺乏運動增死亡風險

缺乏運動及肥胖每年共奪去全球近600萬人性命,情況值得大眾關注。本地多項研究均發現港人在疫情期間出現運動量減少及體重上升的情況,是次調查同樣發現受訪之心臟病患者或高危人士普遍的運動時數均未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下為調查結果:

  • 31%受訪者運動時間較疫情前短;只有20%逹世衞建議的運動時數,多達26%的受訪者沒有進行任何帶氧運動
  • 僅16%受訪者知道世衛建議每星期的運動時數;分析顯示知悉世衛運動建議的組別其運動時數較長,達標比例較另一組別高出29%,反映加強市民認知或有助建立良好運動習慣

以下為世界衛生組織之體能活動建議:

  • 成年人應每星期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或最少75分鐘劇烈強度運動;及每星期進行最少兩天強化肌肉的體能活動

​​ 兒童及青少年應每天累積至少60分鐘中等或劇烈強度的體能活動及每星期進行最少三天強化肌肉及促進骨骼成長的體能活動

(圖二:調查結果及建議)

有冠心病、染疫後可適量運動

運動能降低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預防及控制三高。除此之外,運動有助冠心病患者舒緩焦慮和抑鬱徵狀,亦能減低感染新冠肺炎和感染後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冠心病患者在病情穩定及沒有不適的情況下,即使戴着口罩也可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惟患者需要注意運動強度、時間及身體變化,量力而為。

大眾對於戴口罩時,以及感染新冠後應否運動或會存有疑惑及誤解。相關研究指出進行低至中等強度運動時,即使配戴口罩亦不會嚴重影響生理變化。新冠患者在確診後的兩星期內應避免進行劇烈運動,在沒有症狀下可以進行適量低至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重症患者則應先諮詢醫生意見。疫情下可多做居家運動,不受場地所限,在家抗疫同時亦能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將有兩個運動醫學活動於十月舉行。由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及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舉辦的「心臟病運動醫學研討會」,將於本月30日舉行,主要對象為醫護人員及對運動醫學有興趣的人士。另外,運動醫學年度盛事「中大運動醫學日2022」(Smart Fun Day)將於本月22日及23日舉行,此活動由香港中文大學運動醫學團隊主辦。今屆運動日以「Love Sport,Play Smart!」(愛運動、愛健康)為主題,設有多個講座、體驗班和攤位展覽,涵蓋不同運動與健康的主題,透過多元化的活動讓大家了解安全運動的重要性,提高大眾對運動安全的意識及預防運動受傷,同時鼓勵大家在疫情下繼續運動,繼續強健身體。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梁達智醫生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醫生委員會 委員(2020-2022年)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候任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