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電影《功夫》中的火雲邪神說過:「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世界上最快的人莫過於2009年世界田徑錦標賽以9秒58打破男子100米短跑紀錄的保特 (Usain Bolt) 。他在2017年退役田徑後,曾積極參與不同足球隊伍的訓練,即使他快如閃電,但最終仍未能獲得一張職業足球合約。到底在不同的運動場上,是否都能夠以「快」取勝呢?到底何謂「快」?筆者希望透過本文以科學的角度探討「快」與「敏捷」的重要性。
現代的運動分析會應用衛星導航系統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 監測球員的跑動距離、速度及移動範圍。一般最常用的比較參數會是針對運動員能保持奔馳速度下的跑動距離 (High-speed running distance) ,又或他們在球場上的最快跑動速度 (Maximum Speed) ,從而比較誰優誰劣。這些數據都是容易理解,而且在球場上較為明顯的表現。
在足球場上以跑速聞名的有麥巴比 (Killian Mbappe) 、加里夫巴利 (Gareth Bale) 、奧巴美揚 (Pierre-Emerick Aubameyang) ,以及韓國球星孫興慜,他們都是當中的表表者。如果由足球場轉換到七人欖球場上的話,曾跑入美國田徑奧運隊的愛爾斯 (Carlin Isles) 和達陣王巴卡 (Perry Baker) 、斐濟隊人稱「氮氣先生」(“Mr. Nitro”) 的拿杜化 (Alasio Naduva) 和南非球星辛尼拿 (Seabelo Senatla) ,他們的最快跑速都可以有力成為一等一的田徑跑手(表一)。
表一:著名足球員和欖球員的跑速數據
最快跑動速度 (Maximum Speed) | ||
足球員 | 麥巴比 (Killian Mbappe) | 38.0 km/h |
加里夫巴利 (Gareth Bale) | 35.2 km/h | |
奧巴美揚 (Pierre-Emerick Aubameyang) | 35.5 km/h | |
孫興慜 (Son Heung-min) | 35.3 km/h | |
欖球員 | 愛爾斯 (Carlin Isles) | 41.4 km/h |
巴卡 (Perry Baker) | 37.1 km/h | |
拿杜化 (Alasio Naduva) | 37.1 km/h | |
辛尼拿 (Seabelo Senatla) | 34.0 km/h |
真正的「快」,不只是毫無障礙地全速前進。在球場上,真正需要全速跑動的機會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球場上不同球員的阻礙,比賽節奏的變化,都限制了球員最快速度的應用,相反,如何纏擾對手、掌握比賽節奏,在需要的時刻變速和變向的能力就更為重要。
敏捷性 (Agility) 在過往的定義就是有效改變方向與速度的能力 (Change of Direction, COD)。透過速度梯訓練和短途來回跑,都可以有效提升球員在球場上變速和變向的能力。近年,Warren Young 和 Jeremy Sheppard 將敏捷性重新定義為「回應外在訊息,協調全身作出快速而有方向性的身體反應」(原文 “A rapid whole-body movement with change of velocity or direction in response to a stimulus”.)。他們突出了組成敏捷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認知因素(決策能力)、生理特性(肌力和爆發力)、技術能力(移動技巧)。(見圖一)簡單而言,敏捷的人就是透過觀察環境和人,協調身體而進行動作上的回應,這就是反應敏捷能力 (Reactive Agility) 。在球場能夠夠瀟灑自如地盤扭過人的球員,都是不斷因應對手的身體位置,把他們控制在攔截範圍以外,然後在恰當的時機加速或作出傳送。他們不單單使用身體,更是用眼睛去觀察環境,思考空間的變化,然後作出決定。
體能教練會協助運動團隊作行定期的體能測試,藉以檢測運動員的身體水平和檢討訓練進度。針對敏捷性測試,由於過往器材上的限制,測試敏捷能力時都會傾向限於測試運動員改變方向與速度的能力 (COD),例如在足球場上常用的5-10-5敏捷測試 (Pro Agility Test)、一些紀律部隊常用的短距離 (10-30米) 來回跑、針對球場上前移及橫向移動要求的T 字敏捷性測試 (Agility T-Test),亦有針對球員常作出的晃左走右而設計的Y字敏捷性測試 (Y-Shaped Agility Test) 。當中Y字敏捷性測試要求運動員由一端起動,跑向分叉位置轉向到其中一個尾端,其完成時間就能反映運動員變向的能力。測試人員不斷改良設計,從而更貼近不同運動項目的比賽需求,例如運動員跑動的距離、Y字分開的角度。近年,因應反應燈的廣泛應用,而對敏捷測試作出了本質上的改變。加入外在訊號 (光或聲音) 可以讓體能教練更了解運動員在反應敏捷時的決策能力,例如把反應燈設置於Y字兩個分差的位置,就能夠測試到運動員對兩個不同視覺訊號作出選擇時的反應時間。
現實世界中,運動員需要面對多於一個訊息並作出反應,而反應過後又要再作下一個決定。以上提及的敏捷性測試都有他們的測試限制,因此我們從測試的角度考慮,就要因應運動項目的特質、進攻和防守不同的情況去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法。
科技工具當然可以幫助我們更進一步去了解運動員的能力。然而,最重要的還是教練們對本身運動的認識、對器材的運用,和訓練設計的想法。常用的色碟配有不同的顏色,訓練的設計可以要求球員因應教練的指示和色碟的安排,而作出反應。這些都是有效的敏捷性訓練例子。訓練敏捷,除了身體的快,更需要腦筋運用的快。因此訓練過程中,要鼓勵球員多運用腦袋。設計的活動可多以情境的解難訓練,刺激運動員在多變的環境下多做快而準確的決定。
「快」固然重要,但這只是變為敏捷所需的基本身體要求。球場上更需要大家一同多觀察、多動腦袋、多思考,希望大家在球場內外,都可以成為反應敏捷的人。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周志清博士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肌力與體適能委員會委員 (2020 – 22年)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