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早前跟朋友聚餐時,她説道那兩年半的不愉快經歷如何影響她的一生,她謂:「做每件事情都可以有不同目的,最重要是擁有正確價值觀!」無論是你選擇了運動,還是運動選擇了你,過程中感到享受和快樂卻遠勝於盲目追隨名利或獎項。三個月前,我接手任教公民女子隊,從她們的生活模式、投入程度和付出等,老實説,她們值得擁有更多。
「業餘的職業足球」生活
在香港選擇踢波的女孩子不多,隨著近年各方落力推動和宣傳,加上個別成功外流例子令本地女子足球漸漸熱哄起來。從這三個月的觀望,大致上有兩大類型球員,第一類是「面對現實型」,基於生計或需要,有一份全職工作,全因那股永不磨滅的熱誠繼續在球場上奔馳;第二類是「追隨夢想型」,她們絕大部份是學生,沒有太大的經濟壓力或負擔,暫且可以任性地追夢。當然,追夢是要付出代價。大多數女子隊一星期至少有三晚練習,若然球員本身是香港代表隊成員,連計一星期是需要踢足七天。光是這點,就跟職業球員沒有分別。她們有的是告假出席練習,有的是放學後東奔西走,有的是一天「走兩場」,先練校隊再練球會,說到這裏,不得不提早前與某知名體育學校老師的對話情景。
在我的青年隊中,有數位球員是來自同一中學,她們同時也是校隊和球會的主力,校隊逢星期二、四的下午四時至六時練習,球隊則在逢星期二、四傍晚六時或七時半開始練習,若然球隊是七時半開始訓練,小女孩們樂意趕頭趕命由沙田坐車到將軍澳。不幸的是,那如果球會在六時開始訓練呢?有見及此,我特意致電與該老師聯絡,希望讓球員、學校和球會三方之間取得最佳平衡點,結論竟然是學校老師堅持己見,立令球員必須以學校為首,並指出球員理應要自己負責找出最佳方案「討好」各方。我不禁直言,這難題連成年人都難以掌控,何況是14、15歲的小女孩?她續說:「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好好教育她們,而你的行為並非教育她們!」原來把她們刁難,讓她們陷於無助境況,處處阻撓亦是教育一種,她更明言如果球員不想遲到,那就自付的士錢吧!雖然這事例並非經常發生,但我深信有不少女孩正面對這種情況,特別是一班有能力的球員,她們更要當中間人去協調港隊、球會和校隊。因此,教練間的溝通變得重要,避免球員們陷入幾難局面。
球員們確實竭盡所能,不計較付出地參與所有訓練和比賽,在我而言,成為女子隊的教練感覺也頗微妙。在訓練時要避免身體接觸,語言用詞上也要審慎,在這兩大前題下把資訊和動作傳遞到球員身上,的確有點難度。不過,眼見她們一天比一天進步,邁向正確的成長軌道,這也是我堅持的原因。有些好事情和習慣要持之以常,謙虛務實地繼續默默耕耘;有些壞事情和風氣絕不能助長,要鼓起勇氣嘗試改變。她們並非只為興趣,而是希望透過努力換取成功,利用血汗為自己踢出一番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