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訪】射箭這門技術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儒家的六種才能-六藝當中,射箭便是其一。時至今日,射箭已發展成運動,自1972年慕尼黑奧運起直至明年的里約熱內盧奧運,傳統箭術從沒脫離夏季奧運項目。近年,香港室內射箭對戰遊戲大行其道,但多為輕鬆玩票性質,為加強香港年青一代對射箭的基礎認知及技術,香港射箭代表鄭文輝(Alex)、甄家勁(阿勁)及陳孔琼(Tom)組成「致勝射箭會」,開辦室內射箭訓練場發展他們的理念:「希望找到熱愛射箭的人,然後分享我們從研究及比賽所得的技術給他們,繼而推動香港射箭運動發展。」

「一個好的射手能夠在同一個位置,做同一個動作,以相同時間、力度射出每一枝箭。任何人都會射中紅心,但最終能夠反覆命中的人才是贏家。」三人針對射箭運動最關鍵的穩定性,訂下訓練方針:「每個射箭動作之間的誤差就是運動員需要改善的地方,我們的工作則是幫運動員記錄和研究他們的射箭動作,以有根據的科學量度並找出這些偏差。」

訓練場邊除了擺放射箭獎盃,還配以書架、白板相伴,白板上則寫滿像物理學的圖形及理論,像極小型研究室,Alex表示:「我們都會發掘不同有關射箭的書藉,從中得到很多啟發。」在科學化訓練前提下,需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於是三人分工合作,Alex是負責鑽研射箭書藉、器材及動作的「研究人員」,到有新知識出現時,熱衷實行的阿勁就當起各項研究的「白老鼠」,最後擁有教練牌照的Tom就擔當令學生吸收新知識的導師,進行實踐工作。「有次我們到上海參加射箭世界盃分站賽事,看到外國有些女選手會使用非水平角度的平衡桿而且技術十分厲害,我們受好奇心驅使下,回到香港後反覆試驗,發覺這種調較對我們亞洲男子運動員的身形而言原來更好。」自此之後,三人就確立射箭上科學化研究的重要性。


以射箭比喻人生,三名香港射箭代表皆認為,兩者要不斷思考,從而剔走犯錯,然後再重覆正確的事。出外比賽固然能夠拓闊眼界及比賽經驗,當看到別人只有很差的訓練環境卻可以做出比自己更好的成績,撇除不甘心後引領他們下定決心作出研究,增加系統化的訓練,希望香港能夠追上射箭達專業水平的國家的步伐:「以總共36枝箭的比賽為例,總分最高可達360分,美國、韓國等地經常能夠取得350分上的高水平。
射箭平均以342分作為專業或業餘的分水嶺,香港多年來在專業級別的界線上下浮沈,因此我們想以達到專業水平為目標,最起碼能夠與亞洲地區的國家有力一拼。」位處工廠大廈內,地方小又不能作長距離訓練,卻蘊含了不同的意義:「短距離訓練免除日曬雨淋,很有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初學者在這裡可以建立信心,裝備自己的基礎能力直至能夠出外比賽。」
箭靶上的結果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所以三位射箭代表才需要無盡的實驗、訓練,與失敗,「箭靶就是目標」,達到目標前必需付出,人生、運動比賽亦然。Alex,Tom及阿勁三人最後選擇經過努力不斷的試驗來證明自己的方法「行得通」,勿論結果,可見他們早已認清自己的「人生箭靶」。
致勝射箭會資料:
地點:葵芳葵豐街41號安福工業大廈8樓E及F室 (葵青劇院對面)
聯絡電話:(+852) 5307 3328
網址:http://www.winning-archery.com.hk/
圖、文:曾旻朗(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