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四體院進行了「新建設施開幕典禮」,口齒伶俐的我又為活動擔任司儀,其實我的確享受做司儀的感覺,所有東西都在你的掌握之中。開show前要背熟稿子,遇到突發事情又要懂得應變,與做運動員很相似。活動過後,我和一班相熟體記聊天時,小倫剛好經過,記者朋友聊天之餘也不忘採訪,說到今年世錦賽要自費七千,亞運銀牌得主張小倫見慣大場面,都非常激動,更訴說自鄭兆康總教練突然離職後,隊中士氣低落,現在參加世錦賽又要自費七千,真的是貼錢打工。
雖說運動員,尤其是業餘的,為了增加比賽經驗,自費外出參賽是平常事,然而個別項目因經費有限,為了爭取更高排名,額外參與多幾站賽事,運動員需要負責部分出賽支出,亦不是什麼新鮮事,每每運動員可能就只需自費三,兩千天罷了,可現在卻要自費高達七千元,實在不是小數目。
作為體院的精英資助項目,每年體院及康民署均會進行撥款,以資助精英運動員參與國際賽事。我本身也是精英事務委員會的委員,對撥款的數目,用途,去向都有一定了解,而且資助金額亦會因應個別項目發展,大賽年份而作出調整,如果項目的預算及資源運用做得恰當,理應足夠應付開支。據我了解,其他精英項目如羽毛球,乒乓球,以及連連征戰的單車隊,參加本年度世錦賽的全職精英運動員都不用自費一分錢來參賽。然而同屬精英項目的劍擊運動員卻要自費,實在是很特別。其實今年初的世界青少年劍擊錦標賽,參賽的所有運動員已是自費了。第一個劍擊少年冠軍幸得家人支持,自費數萬多元出賽才可成就冠軍夢;很難想像,一位有能力的運動員,只因他未能負擔費用,而失去一次奪標機會是有多可惜。
現代體育競爭激烈,全職訓練,配合運動醫學和科學支援,是大勢所趨。政府和體院亦大力支持運動員投身全職訓練,投入大量資源,全方位支援運動員需要,讓他們可專注訓練,再創佳績,對精英項目的資助更是有增無減,然而,上屆劍擊世錦賽,運動員不用自費,但總教練離職後,運動員卻需繳付七千元予總會,才能參與世界錦標賽,對運動員來絕對是一個負擔。與其說因為運動員人數增加而需自費,倒不如妥善管理資源,增加透明度,而不是把支出的責任落在運動員身上。這更與體院鼓勵更多運動員轉投全職訓練有所矛盾。
運動員願意自費,並非認同此做法,只因喜愛這個項目罷了。姑勿論運動員能否負擔,我也真的欣賞運動員仍為了全隊成績而堅持參賽,但這個負擔所帶來的影響,並非一句無可奈可就可自圓其說。
運動員努力訓練,為的,就是在體育舞台上盡情發揮,為港增光。作為體育人,我們明白資源是有限,慾望是無限的道理,但通過資源管理,我們可以更好利用有限的資源,締造無限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