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補充劑」(Supplement) 向來是運動營養專業中一門富爭議性的課題,不少運動員和教練皆對坊間各類型產品的功效和安全性存迷思。早前筆者分別撰文介紹過國際奧委會 (IOC)最新發表的指引 ,以及由澳洲體育學院 (AIS) 公布的補充劑 「ABCD」分類評級 。當中,有五種獲評為「A級」的補充劑有相當文獻證據支持其表現提升功效,獲不少國際高水平運動員採用。
Eric Poon
【運動科學】從英格蘭國家隊認識最新訓練科技
【體路專欄】世界盃剛剛過去 ,港人熱捧的英格蘭國家隊今屆打入四強,創出近年佳績。早前球隊在網上發放了一段備戰時的短片 (見文末),當中介紹到一種近年國外流行的「速率為本訓練法」(Velocity-Based Training, 簡稱 VBT)。相信不少朋友都對一眾當紅球星背後的體能提升訓練感興趣,以下文章將會簡單介紹一下:
【最大心率】「220-年齡」公式的迷思
【體路專欄】過往筆者都在不同文章探過心肺強度指標的應用,當中「最大心率百分比」(Max HR %) 最常見於大眾層面。然而,使用這方法的前提是要先釐定運動者的 Max HR,不少朋友卻對此數字的計算方法存疑。藉今次機會再跟大家分享一些國外的運動文獻資訊:
【健康科學】C朗身體年齡20歲,背後是如何計算?
【體路專欄】現年33歲的葡萄牙球星C朗拿度近期人氣旺盛,近日加盟新球會祖雲達斯所作的體測顯示其脂肪比率只有7%,肌肉量則達50%,較一般職業足球員為佳。本地不少媒體更清一色引用國外報道指他的身體年齡只有20歲,但大家又知道這個數字背後是如何計算出來嗎?
【運動科學】糖水漱口法(Carb Rinsing)
【體路專欄】世界盃曲終人散,不知大家對今屆球員以上「噴水」的舉動有沒有印象呢? 原來這並非純粹「濕一濕口」這麼簡單。有外國專家指出,他們很可能是在使用近年運動營養界流行的糖水漱口法 (又稱 碳水化合物溶液漱口法,英文 Carb Rinsing)。
【突破表現】11種重量訓練方法一覽
【體路專欄】重量訓練(Weight Training)給予身體的好處相信毋庸置疑,對一般市民大眾、以至專業運動員同樣重要。然而,訓練模式五花八門,正確認識各種方法的特質才能建立更具針對性的計劃,突破表現。最近有美國學者在著名科學期刊《Sports Medicine》發表了一篇文章,把11種常見重量訓練方法分類,並分析每種的原理和應用。筆者嘗試節錄當中的一些重點,大家也不妨參考一下:
【迷思】遲發性肌肉痠痛(DOMS)應如何處理?
【體路專欄】有運動習慣的朋友都一定試過在劇烈運動翌日起床時,全身肌肉痠痛不堪,叫苦連天,這現象我們稱之為「遲發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簡稱 DOMS)。DOMS 不會於運動結束後即時出現,而是在12小時後左右逐漸散發,並於48-72小時內達致痠痛頂峰,然後在運動後5-7天內完全消除。今篇文章將探討4個有關DOMS 成因和處理策略的迷思:
【四大迷思】乳酸導致疲勞,真的正確嗎?
【體路專訊】「乳酸」的概念在運動界別已爭論數十年,有讀過基本運動理論的朋友都一定聽過,在劇烈運動時,身體需要動用無氧醣酵解系統(Glycolytic System)以獲得額外能量,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名為「乳酸」的代謝物,繼而血液會變得酸性,影響肌肉收縮,身體逐漸變得酸軟乏力,甚至導致運動後翌日酸痛云云。多年來教練、體育老師、以至生物學教科書都是這樣解釋,再加上平日實戰感受,上述邏輯都看似非常合理。然而,近年有越來越多強力科研證據指出事實並非如此。
【運動專業】認識肌力與體能訓練 (S&C)
【體路專欄】最近兩個月寫了數篇有關運動員表現為本的訓練概念的文章,都得到不少讀者朋友迴響,趁今天有點時間希望再分享更多看法:
【訓練反思】打波唔夠氣,應該要點練?
【體路專欄】早前分享了美國頂尖體能專家 Michael Boyle 的著作,這位曾訓練出無數世界冠軍的權威教練,就許多傳統運動員訓練常見的錯誤概念提出極具啟發性的觀點。 上篇文章分析過現今不少運動員過分倚賴坐式、固定軌跡、單關節動作健身器械的現象(詳見: https://goo.gl/2JdMDF)。今篇將會針對另一個困擾不少球類運動員和教練的問題 : 「如何提升比賽時的體能耐力?」
【本地體壇】跳出框架 尋求突破
【體路專欄】上星期出席了香港體育學院的研討會,主題是 “澳洲體育學院 (AIS) 的歐洲訓練中心介紹”。收到宣傳時都感到莫名其妙,兩個相距萬里的地方怎麼會放在一起?
「成長」與「成績」的分別
【體路專欄】「Grow」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字。它的字面意思解「成長」,跟運動的本質不謀而合。運動是一個不斷求進的過程,除了身體質素發展以外,還有心智的建立長進。這種內在整全的概念,適用於任何年齡界別水平,亦適用於任何競技和康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