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世界上有完美的跑姿嗎?

【體路專欄】緩步跑是深受香港市民歡迎的運動,只需要一雙跑鞋和一顆喜愛運動的心。香港體育學院於2000年進行了一項關於港人參與運動項目的研究,結果顯示緩步跑是香港第四位受歡迎的運動,僅次於游泳、羽毛球和籃球。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認識及預防運動員心源性猝死

【體路專欄】心源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簡稱SCD)是指在沒有明顯致死病因的情況下,於心臟病徵狀發生的一小時內突然及非預期的死亡。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臟病徵狀發作24小時內的突然死亡,患者的呼吸和血液循環驟停。 若沒有即時接受心肺復甦搶救,患者便會失去存活機會。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膝頭關節「唔穩陣」 肌肉訓練勿再等

【體路專欄】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經兩年多,因應疫情發展及社交距離措施,市民盡量減少外出,運動量亦因而減少。此外,不少公司亦安排員工在家工作,以致市民長時間久坐家中。如果長時間久坐,缺乏運動,很容易導致肌力流失。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血流限制訓練有助復康治療

【體路專欄】相信大家對血流限制訓練(KAATSU Training或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 ,簡稱BFRT)都感到較陌生,BFRT是指當運動員進行阻力訓練或運動時,將綁帶綁在手臂或腳部最接近身體軀幹的地方,利用綁帶將外部壓力施加到上肢或下肢,來短暫限制動脈血液流入上肢或下肢肌肉,並且同時阻止靜脈血液流出,以達到更有效的訓練成果。

【體路專欄】恆常運動有助減輕新冠病情?

【體路專欄】新冠疫情持續肆虐政府於一月初起收緊防疫措施,規定各運動場所包括健身中心需要關閉。這無疑大大降低了市民參與運動的機會,亦影響到數以萬計運動從業員的生計。但其實推廣運動是否真的跟抗疫政策有抵觸?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員背後的傷與痛 — 上肢篇

【體路專欄】香港運動員在東京奧運取得史無前例的驕人成績,令全港市民深感驕傲和自豪。香港精英運動員成為了不少香港人的偶像:張家朗、何詩蓓、李慧詩、劉慕裳、江旻憓、伍家朗、謝影雪、石偉雄、劉知名及黃澤林等等,連小孩子和老人家也對他們的名字耳熟能詳。不少家長被運動員的體育精神所感染,紛紛安排子女們學習各項運動。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似曾「傷」識 — 大腿膕繩肌拉傷及復康運動

【體路專欄】香港足球水平日益進步,本地足球球隊傑志於去年創下了香港球隊歷史,於亞冠盃的分組賽中取得11分,以小組次名完成比賽。筆者作為傑志球隊的駐隊運動創傷防護員,除了有幸見證球隊創下佳績外,亦同時目睹球員在賽會制雙循環小組賽的比賽形式下逐漸出現疲態,更有球員於比賽尾聲受傷。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簡介飛輪訓練(Flywheel Training)

【體路專欄】飛輪訓練是阻力訓練的一種,是為了太空人而設的肌肉訓練。傳統訓練以重量為阻力,在太空的無重狀態下,便失去了效用。為了讓太空人在有限的條件下能維持肌肉訓練,故此便設計了不需要依賴地心吸力的飛輪阻力訓練。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後的復原方法

【體路專欄】相信大家都曾經有運動後肌肉痠痛或全身疲憊的經驗,甚至運動後明明沒有不適,但隔天肌肉痠痛又無故出現。運動後的肌肉痠痛可分為急性肌肉痠痛(Acute Muscle Soreness)或遲發性肌肉痠痛(Delay Onset Muscle Soreness, 簡稱DOMS),而忽略了運動後的復原策略是造成肌肉痠痛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冬季運動・營養・大揭秘

【體路專欄】隨著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即將開幕,越來越多大眾對各式各樣的冬季運動產生興趣,例如滑雪和溜冰等等。在嚴寒下運動,飲食方案有沒有甚麼秘密呢?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一齊「發個C朗夢」!

【體路專欄】上月,筆者出席了由歐洲摩納哥(Monaco)國際奧委會所舉辦的學術會議,主題是預防運動受傷及提升運動表現,很多歐美學者、醫生、物理治療師及教練參與其中,而各球會的運動表現專家和顧問亦在會議上分享對預防受傷的見解。是次會議的內容豐富有趣,當中更包括如何成就運動員的小故事,筆者希望藉此機會與讀者一一分享,並刺激大家一齊「發個C 朗夢」,學習如何練成下一位勁揪的C朗!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游泳危「肌」

【體路專欄】繼在東京奧運中歷史性奪兩銀後,何詩蓓屢創佳績,更在數月間多次打破亞洲及國際紀錄,全城振奮。除了何詩蓓成為熱門追訪對象外,游泳亦成為大熱運動項目之一。在游泳的同時,我們有否了解其潛在的受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