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or專欄】吳耀強:香港足毽隊創造歷史,全賴有「您」!

【體路 X Junior】同學們,你們是否過了一個充實的暑假?今年暑假,我也過得別具意義。第九屆世界足毽錦標賽今年七月底落幕,香港隊奪得歷來最好的成績,分別在男、女子團體、混合雙人及男子單人賽勇奪季軍,並獲得賽事全場總季軍。

【Junior專欄】劉彥恩:我們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體路 X Junior】9月是重新出發的月份。對你們來說是新學年的開始,對我而言,這是運動員生涯結束的第一個月,也是正式翻開人生新一頁的月份。

【Junior專欄】周順達:青少年運動員的勞損

【體路 X Junior】曾經有一位中學生來求診,症狀是手踭痛,經檢查後發現是三頭肌腱發炎。原因很可能因為當時正是學界籃球比賽期,由於學校晉級決賽,教練安排他要一星期內苦練三分球,他每天練習投籃一千五百球,到第三天手肘便痛得再練習不了。 香港不少學生和業餘運動員,他們在比賽前突然增加非常大的訓練量,其實這樣很容易會出現受傷和勞損。一個長期和漸進的訓練負荷,即使長時間處於高訓練量,風險也不會很大;但是如果突然轉變,時高時低的訓練量,則相對容易導致受傷和勞損。 在青少年運動員方面,有一點可以特別注意的是,即使勞損出現病徵,如果需要減少運動量,其實未必一定需要減少主要運動項目的訓練量。由於現時大部份學生運動員普遍都同時參與數項運動,只要減少次要項目又或者減少體能訓練便可。因為青少年的新陳代謝較成年人快,勞損情況亦可能因此已經會有改善。這樣就可以減少主要項目的缺席時間,對狀態影響也相對較少。 然而若出現這 些狀況最好先諮詢 專業人士和教練, 作出相應的配合。 文:周順達(註冊物理治療師)

【JUNIOR專欄】楊文蔚:別平安無事地度過青春

【體路 X Junior】「願你平安無事地度過青春期,但別平安無事地度過青春。」這出自中二學生手筆的一句説話,大概觸動不少人的心弦。我總覺得能做自己所愛的事,是幸福的、是快樂的,我更相信只要是自己所愛的事,你總會比其他人花更多時間下更多苦功,因而做得更好。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這大概是我的座右銘吧!可能從小沒有家長的管束,一直以來我的選擇都不受其他人影響,一切都是我所想我所愛,從小學選擇考哪間中學、中學讀甚麼選修科、大學參加舞蹈學會、到上年轉為跳高全職運動員……都是忠於自己的決定。可能有人覺得這是任性,但我認為自己有權利去選擇我的人生、我的青春,而你都可以。 我想大部份讀者都是熱愛運動之人,你不一定是田徑運動員,可能你是籃球運動員、乒乓球運動員又或者是劍擊運動員,我都希望你們能堅持自己所愛的運動。作為學生運動員,我知道要平衡學業和運動是困難的,但相信自己,為了所愛的事,要學會運用和分配時間,過程再辛苦也是值得,因最後你得到的,定不只是如花似錦的運動成績,更是一段不平凡的青春。 也許將來你不會選擇踏上全職運動員的道路,或不會以奧運為目標,但未來的你一定要為自己所愛而拼搏。願你的工作會令你每朝急不可待地上班去,希望即使到你滿頭白髮時,你的青春也可以感動你每一條神經。 文:楊文蔚(香港女子跳高代表)

【Junior專欄】程詩詠:咔嚓一聲,讓運動人傳人

【體路 X Junior】有沒有試過,下班後懶洋洋的如常回家攤在梳化上煲劇,卻在「面書」上看見那個她,滿汗淋漓的在緩跑徑上奔馳,一副勁力十足的年輕模樣……你看看自己的「豬腩肉」,再摸摸那早已失去彈性的肌膚,於是「的起」心肝,穿起波鞋上街去。 香港近年掀起一片運動熱,跑步、單車、拳擊等已成為許多香港人的恒常運動。傳播途徑不是飛沫,而是相片。政府經常說要大力推廣體育,其實都不及市民上載自己的運動照片來得吸引。每一張相片都是一個提醒、一種召喚,燃起你動身體的慾望。 最近拍攝各類運動賽事,總見很多影友拿著相機或手機在拍攝,冷門的運動攝影忽然變得很興旺。有影友告訴我,他因為替跑友拍了一張型仔跑步照而成了好友;有怕曬的女孩因為愛上運動攝影而願意坐在看台上陪男友練波;運動攝影不單讓運動普及,更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 文:程詩詠(香港資深體育攝影師、Canon Pro Ambassador)

【Sports Lecture】「巨人數字球」Kin-Ball 認真到打世界盃

【體路 X Junior】相信大部份人都玩過數字球,但原來將數字球「巨人化」再認真玩,又變成另一種運動!「Kin-Ball」(健球)由2015年引入香港,因為其「巨形」的外表漸漸受到關注,愈來愈多人投身這項新興運動,更認真到有香港健球代表隊出戰日本東京世界盃!不過這個「巨人數字球」有半個人高,要玩Kin-Ball豈不是要昂藏七尺、三頭六臂?

【Junior】克服妥瑞症 曾樂民征服箭壇

【體路 X Junior】握弓、搭箭、扣弘,數個射箭的步驟,對普通人來說或許難度不大,但對患有妥瑞症的曾樂民而言,僅僅是保持姿勢穩定,就已比一般人花多一倍氣力。雖然面對重重難關,難得樂民從不妥協,更在「新界區中學校際射箭比賽」男子甲組奪得個人第4名的佳績! 「在那數秒,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回一個普通人站在場上。舉弓一刻你不會知道我有這個病,我與其他箭手一樣,此刻都是運動員,而不是一個天生有妥瑞症的病人。」曾樂民熱愛射箭的原因雖然簡單,聽起來卻令人心酸。 樂民8歲時開始出現妥瑞症病徵,患者身體會不受自控地抽動,惟身邊不少人對他總帶有誤解,甚至戴上有色眼鏡。有老師視他為蓄意騷擾同學,同學亦對他敬而遠之。在此環境下,樂民坦言令他感到自卑、欠缺信心……直至遇上了射箭,改變人生。 「當初是在爸爸、社工鼓勵下決定嘗試射箭。」就讀基督教正生書院的樂民說出他與箭隊結緣的一刻。不過,他加入箭隊的過程絕不簡單。「由於箭隊的位置很少,不少師兄都反對我加入,他們嘲笑我『你試試舉高隻手?』、『試試舉起把弓?』等等,當時真的很自卑。」曾樂民說,「我填寫申請書時,真的想過應否放棄。不過最終決定『博一博』,真的不行就退出,交由教練決定。」 加入箭隊後的樂民隨即遇上身體條件不足的難題需要克服:「一開始體力完全不足,未開始射箭已經很累,加上我要用兩倍力量控制自己的抽搐。一場比賽要射72支,我射了36支就已經好累。」然而樂民未有放棄,寧願犧牲玩樂時間,都要征服這項挑戰性的運動:「當我知道有甚麼問題後,每次娛樂時間,我都拿起自己把弓做訓練,不斷拉、不斷拉,終於可以拉完72支箭。」 親眼目睹愛徒蛻變成長,教練Mike Sir大讚樂民意志堅定:「一開始教導他時的確要落更多工夫,但他學習非常努力,又肯堅持,目前射箭技巧、水平都非常不俗。他射箭時十分專注,完全是另一個人!」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樂民未有怪責一眾曾對他投以奇怪目光的人,反而感謝這些人促使自己成長:「因為他們,才能激發我在射箭上如此努力!」 談及未來,樂民希望能以自身經歷感染其他人:「我當然想與一眾世界級選手較量,不過就算不行,我也希望成為一個教練,幫助一些有殘缺和自卑的人,告訴他們只要像我豁出來,都會找到自己的定位!」 圖、文:陳宗澧

【JUNIOR編者的話】10年又過去

【體路專欄】2007年,筆者在大學二年級的時候,誤打誤撞下成了香港體育記者 之一,當時入行懷著的心態是:「先入行,拿點經驗,再找份優差。」 那時候想像中的「優差」,當然是可以四處吃喝玩樂的旅遊雜誌記者,沒想過,人生第一份全職工作,眨眨眼就做了10年。

【Junior】鄧顯跳繩隊 十載傳承打造學界最強

【體路 X Junior】每所學校都有獨特的傳統及文化,把當中的精神與獨特性感染一代又一代的同學,這就是傳承,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花式跳繩隊正正是傳承下的精髓。 十年前鄧顯踏入25周年,慶典上需要不同種類的表演項目,體育老師陳慧聰在朋友提議下首次在學校引入花式跳繩。「那時候邀請了一位教練來教導跳繩初級班,我們連繩都是向別人借用,但在結合音樂及運動下,加上一群同學熱鬧表演,最後獲得正面評價,於是我們便決定繼續開辦跳繩班。」 或許連Miss Chan自己都未有想過,起初只為預備校內表演而設的初學班,後來竟成為香港代表及世界冠軍的搖籃。除了先後奪得本地學界賽事獎項,鄧顯跳繩隊成員更成為港隊代表,在2010年英國舉辦的世界跳繩錦標賽上一展身手,最終還歷史性為香港取得首個表演盃項目的世界冠軍。 能夠跳出世界冠軍,鄧顯學生肯定有其過人之處,Miss Chan指,勤奮及合作以外,傳承是一大關鍵:「當然有賴教練陳慶輝的教導,此外同學本身亦有很強的鬥心要鍛鍊好自己,之後又會一同練習、彼此幫助,師兄、師姐除了樹立榜樣,有需要時更會向師弟妹提供幫助,形成了一份傳承。」 現任隊長戴詠柔就是薪火相傳的一個例子,她謂:「合作是鄧顯跳繩隊的特色吧!個人項目之外,大繩講求合作及溝通,一個人是做不來的。」她透露,出任隊長除了自己要練習得好,也會身體力行為同學打氣,「有時某位同學練習遇上阻滯,其他同學就會陪他練習,不會只顧自己,練完便休息。」見微知著,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與鼓勵,背後卻蘊含著跳繩隊十年來的一份合作精神。 在早前舉行的「全港學界跳繩比賽」,鄧顯再次登上冠軍寶座,取下混合組四連霸,不過卻在個別項目上失落獎牌,戴詠柔透露全因跳繩隊為要預備在學校35周年慶典及開放日上的重要表演,故未有太多時間預備今次比賽。原來開辦跳繩隊的初衷,師弟及師妹亦傳承了下來。 圖、文:何子淵(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Junior Travel】閒遊香港三尖 釣魚翁郊遊徑

【體路 X Junior】香港之美,除了因為高樓林立,國際金融地位享譽全球之外,更獨特的是,香港這彈丸之地可以城市發展與大自然並存。行山活動近年成為旅遊推廣活動,連外國遊客也慕名而來,從城市梯級走入香港綠野,今次會帶大家走到香港三尖其中一尖-釣魚翁郊遊徑。 從地圖上看,釣魚翁郊遊徑是一條由北往南的路線,沿途會經過上洋山、下洋山、廟仔墩、釣魚翁、田灣仔、田山下、地堂咀,再到達終點大廟坳,以上看起來陌生的地名是讓我們好好認識香港地理的一課,在山的高處更可遠眺將軍澳及清水灣的風光。 以坑口做起點交通上最為便利,由坑口港鐵站前往半見村約10分鐘路程,初段全為上斜石屎平路,會經過一堆村屋,通過坑尾頂村後會轉為山路及石路,上斜幅度較大,為整個路線中最辛苦的一段。這段先苦後甜的路,只要到達上洋山後,路面就會轉為平坦,這段路都依著山脊線而建,為郊遊徑範圍,指示清晰,只需要中途留意兩個越野單車徑的路牌。這段路平日同時會開放予越野單車人士使用,沿途留意單車使用者,注意安全。 經過兩次越野單車徑的分岔口後,在第三個分岔口可選擇往釣魚翁登頂或繼續舒服平坦路段遠望釣魚翁。釣魚翁山形尖削,與蚺蛇尖及青山同被稱為「香港三尖」,要登頂也有難度,適合有行山經驗人士前往挑戰。釣魚翁山頂是由酸性熔岩構成的火山岩石崖,酸性熔岩的下一層是熔結凝灰岩,由火山灰及石粒組成,其地理特質也吸引不少人慕名前往。 之後的路段由於都是與越野單車徑共用,路面都較寬敞,而且面向清水灣,沒有樹遮擋的位置都能看到青洲、東龍洲及清水灣俱樂部的高爾夫球場。看見大石級路進入下山路段,到達大坳門路已算是終點,在這處不時看見三五位愛好者在放遙控飛機。 在大坳門路沿車路落斜約20分鐘,便會到清水灣二灘巴士總站,在此處可選擇乘坐巴士或小巴返回市區。 圖、文:徐嘉怡

【Junior】李澤峰佘繕妡 「刺」出人生新篇章

【體路 X Junior】如果頃刻有人願意掏腰包為你撰寫及出版一本自傳,你會把生命中的那個時刻寫進書本內?現實中,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出版自傳流芳百世,但每人的生命都像一本書,兩位香港劍擊青少年代表隊成員李澤峰(Terence)及佘繕妡(Kaylin)就親自示範,不分年齡,人生這本書同樣能夠寫出引人入勝的內容。 「起初只當劍擊是一個遊戲,亂『拮』人,好有趣。」Terence自小學開始已經「習劍」,起初只是朋友間的嬉戲,後來卻有自己對劍擊的一套理解:「與拳擊或跆拳道不同,劍擊是一項戰術較身體質素更重要的格鬥運動,許多變化、很具挑戰性的競技運動。」從花劍開始,未幾便改打佩劍的Terence打了一個比喻:「佩劍就像包剪揼,不同動作互相剋制,除了考反應外還要猜測對手的動作。相反花劍講求準確,因此講求速度的佩劍較適合我。」 社會上有句半認真半玩笑的話叫作「成功需父幹」,父親是前游泳運動員,Kaylin自然地遺傳了運動細胞,百足般多爪,劍擊以外自然不少得游泳這項興趣,不過卻未見女承父業,「游泳只是鬥快,劍擊卻有不同招數、不會只是單一動作,我比較喜歡競技比賽的感覺。」所謂「父幹」,指的是父母在Kaylin的發展上給予無限量支持:「爸爸在學時都曾代表香港參與不同游泳比賽,但公開考試時卻被他家人禁止游泳,正因這個經歷,他就很明白我在運動上的追求、亦支持我之後轉當全職運動員。」 相信沒有運動員會在自傳中花太多筆墨於日復日艱辛苦悶的訓練上,但輕描淡寫卻不代表沒有發生過。兩位年輕劍手試過打不出手感,Terence外出比賽壓力爆煲,Kaylin更曾萌生放棄的念頭。捱過苦,嚐過甜,兩人對劍擊又有另一番體會:「劍擊不是一份工作,也不是娛樂,而是充滿回憶及成就,值得的驕傲的東西。」「它已是我生活的一部份,就像每天要上學一樣,我每天的生活都要有劍擊。」感覺有時難以言喻,旁人未必明白,卻定能感受到Terence及Kaylin對劍擊的熱情。 「你付出100%的努力,未必就能得到對應的結果,但總會有收穫。」好不容易,兩人終於等到自己的收成期了。Kaylin在去年10月的「亞洲U23劍擊錦標賽」摘下女重銀牌,一戰成名;繼而兩人同在今年初的「亞洲青少年劍擊錦標賽」大豐收,Kaylin取下少年組兩金、青年組團體銅牌,Terence則獲少年組兩金、青年組兩銅,過去一年的努力更讓他在今屆傑出運動員選舉中成為6名「香港最具潛質運動員」之一。 「我還記得,3年前首次亞青比賽後,我的目標是要在亞青中取下一面獎牌。」3年後的今天,Terence手執4面獎牌告別少年組(U17),正式踏入青年組(U20)。Kaylin雖然仍適齡,但亦已陸續放眼於青年組賽事。展望將來,兩人不約而同地說,目標是要像另一港隊代表、就讀美國史丹福大學的江旻憓,做到學業運動兩得意,甚至踏上奧運大舞台。 人生這本書不像劇本,沒有既定內容,也未必會按預先想的大綱發展,正因如此,每個人才能寫下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Terence及Kaylin人生中名為少年組的篇章進入尾聲,青年組篇章待續,將來的成年篇、甚至奧運篇會寫下甚麼內容,作者本人恐怕亦無從知曉,但相信兩人將以一篇又一篇的精彩故事,為人生添上色彩。 圖:徐嘉怡 文:何子淵

【Junior專欄】張宏峰:運動改變人生

【體路 X Junior】田徑,可算改變了我的一生。我參加過D3及D1學界田徑賽,香港公開賽及海外比賽亦出戰過幾次,這些比賽都大有不同,無論水平、認受性及氣氛都有分別。談及水平及認受性,首推海外比賽,其次是香港的公開賽,最後才是D1及D3。但若論氣氛,卻非D1學界賽莫屬。落場比賽是中學生,除是運動員之間的較量,更是學校之間的比拼。D1在灣仔運動場舉行,場地不算大,但正正是這一點,氣氛比本地其他賽事熱烈,令運動員的水平發揮大大提高。 比賽,是令我成長的重要階段。大約3年前,我跟身邊同齡人一樣,還是喜歡玩樂,不知人生有甚麼目標。但當接觸田徑後,貪玩的我變成一個有目標的人。 無論什麼運動,我覺得它帶給年輕人不只是自我改變,還可認識朋友擴闊社交圈子,學習到一些課本以外的知識和技能。 在香港,未必每個年輕人的目標和夢想都是成為醫生或律師,有部份年輕人在運動方面比較有興趣,可是將來找工作需要學術成績才被錄取,所以需要投放更多時間在學業上,慢慢忽略了自己的夢想。但運動最大的力量就是給了年輕人無限的可能性和希望,同時亦告訴他們只要不放棄、堅持,就能達到目標。 運動,就是有一種改變人生的力量。 文:張宏峰(香港田徑代表、110米欄香港紀錄保持者) 圖片來源:香港業餘田徑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