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運動帶來的益處多不勝數,但根據美國近年的全國青少年體育理事會統計,全國雖然有超過6,000萬18歲或以下小朋友參與有組織運動(organized physical activity),每年卻會有超過30% 小朋友退出,而青少年時期退出的人數更多達70%。
一直而來,研究小朋友正面運動體驗及參與運動的專家寥寥可數。有鑑於此,美國運動心理學家Amanda Visek於這範疇作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發現小朋友將「有趣味」或「好玩」作為參與有組織運動的首要原因。故而言之,當運動體驗變得乏味,他們便會選擇退出。
不過,「有趣味」或「玩」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概念。一般人聽到「玩」,就會直接聯想到不尊重教練或不認真對待訓練。「小朋友訓練時只顧著玩,主要跟朋友聊天,不就在浪費時間?不認真,就不要參加了。」許多家長及教練會為此反駁。
也許大家對「玩」,及保持小朋友長期做運動動力的概念不夠清晰。
Visek最近研發出「樂趣整合理論」( Fun Integration Theory),透過概念圖去確定小朋友對「玩」的看法和堅持參與運動的決定性因素。她把答案分成類別,再判斷它們的相互關係,然後量化每個元素的重要性、次數和可行性。
概念圖包含81個「玩」的元素,元素可分為四個大類別,包括場景、社會元素、內在元素和外在元素:
場景:訓練、比賽
社會元素:團隊裡建立的友誼、團隊儀式
內在元素:技術上的進步、有努力嘗試
外在元素:正面的教學環境、擁有比賽體驗、漂亮的球衣
Visek於141位年齡介乎9-19歲的足球員實驗中,測試男女對「玩」的看法會否隨著年齡和運動水平而有所不同。初步結果顯示,不論性別、年齡層(9-13或14-19歲)及運動水平(業餘、出外參賽),足球員對「玩」的概念都幾乎一樣,排名頭三位的元素包括:(i)有努力嘗試、(ii)正面的團隊氛圍、和(iii)正面的教學環境。雖然Visek的研究暫時集中於足球項目,不過「玩」似乎對小朋友來說,並不是大家所想的「不認真」,而是以上所提及的元素。
運動心理學家建議青訓教練可將以上的實驗作參考,評估球會 / 體育機構對培養小朋友運動興趣的方法是否有改善空間,有需要時候可考慮進行介入:例如,於訓練裡跟小朋友進行小組討論,找出他們參與該運動的不同原因,並嘗試於不同場景加插更多他們認為有趣味的元素,提升及保持他們運動參與程度。
參考文獻:
Visek, A., Achrati, S. M., Manning, H., McDonnell, K., Harris, B. S. & DiPietro, L. (2015). The Fun Integration Theory: Towards sustaini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port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12(3): 424-433.
Visek, A., Mannix, H., Chandran, A., Cleary, S. D., McDonnell, K. & DiPietro, L. (2020). Toward understanding youth athletes’ fun priorities: An investigation of sex, age, and levels of play. Human kinetics, 28(1), 34-49.
Visek, A., Mannix, H., Chandran, A., Cleary, S. D., McDonnell, K. & DiPietro, L. (2018).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the fun integration theory’s factors and determinants: A comparison among players, parents, and coaches. Sport science and coaching, 13(6): 849-862.
文:盧綽蘅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副主席(活動與課程)
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會(AASP)註冊顧問、Inner Edge 運動心理學公司 (www.inneredge.com.hk) 顧問、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運動員表現提升小組委員會委員。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教育大學擔任客席講師、兼職講師。最新書籍:《運動心理學 – 建立自信,盡展所長》(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https://reurl.cc/d0yV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