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淺談(41):對付壓力的三個錦囊



【體路專欄】在生命與運動的經歷,「壓力」是最常見的課題:壓力又常常背負著負面的惡名。但試想一想,我們又是否可以活在一個沒有壓力的世界呢?

事實上,沒有考試,我們還會努力讀書嗎?沒有比賽、比較,我們的技術還會進步嗎?人類的所有進步,無一不與壓力有關。

壓力,實在可以是我們的朋友。故此,我們不需要「減」壓,而是要利用壓力帶來的動力來幫助我們經歷生命,和運動的練習和比賽。

你要與壓力交朋友。認清楚你交這個「朋友」的性格,究竟他是「良友」或「損友」。

選擇壓力為良友是摧迫你改進自己,自我完善的方法。但假如壓力不受你的控制,變成一種驚嚇,令你憂慮,不安,逃避‥這種壓力,是「損友」,運動比賽原是快樂的事,否則又何必參加?因何在比賽要緊的關頭令你恐懼?在運動場上,為何有人會在別人的目光底下崩潰?就是因為「,自我」作祟。不是過不了別人的一關,而是過不了「自己的期望」這一關。

我們對付壓力有很多方法,但第一個最重要,最有效的課題,就是調整自己的期望。在這裡送給大家三個「壓力處理錦囊」:

  1. 不是證明你比別人好;也不是證明你一定會表現完美…你是要證明你「決定了要怎樣比賽,就全心全意的實行出來。」你不是完美的,是有錯失的可能,但只要你一心一意專注地行出你的意願,你便算達到這期望。
  2.  你要期望自己「能夠控制自己份內應該控制的事情」:例如你的情緒,專注力,動作的節奏與準確性,練習與比賽前的準備做足(pre-competition routines),有一套既定的戰術並實行出來…當然,如果你還未曾知道那些是你可以控制的事,那一些不是你可以控制的,那你還要多了解一下自己。
  3. 你要期望你有「勝者」(Winner)的風格:在溫布頓網球場的更衣室內,掛著英國詩人Rudyard Kipling的注名詩句……”If you can meet with triumph and disaster, and treat those two imposters just the same…” 「假如你面對勝利與失敗,而對這兩個虛偽者都同等的對待…」這個有名的詩句看透了運動比賽中過於注重得失成敗的虛空;勝者,不在於無敵,反而是「勝過自己」。

這三個期望的貫徹執行,不代表沒有壓力,而是化壓力為「原動力」。對自己於比賽中的自我評價,從來不以勝負的結果來衡量。而是以自己有否打出勝者的風格作為成敗的標準。這才是運動員應有的期望,也是我訓練運動員的準則。


文:陳展鳴博士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創會會長、現屆行政委員
前香港中文大學運動科學系副教授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副教授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