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大約一個月前,筆者在本專欄與讀者分享了疫情下的「運動醫學新常態」。一個月過去,康文署開放不少場地供市民使用、各體育總會的訓練和比賽陸續展開、香港職業足球順利從開始練習和比賽到容許觀眾進場(甚至「爆棚」),還有香港體育學院的精英運動員成為優先群組,將會陸續展開疫苗接種。以上一切與體育有關的事情看似正逐漸恢復正常,但實際情況卻與本港春天的天氣一樣——乍暖還寒。近期的健身室群組爆發,以致可能受牽連的各個體育界別都會受影響,情況難免令人擔心。
新冠病毒疫情至今超過一年,縱然本港有部份體育項目斷斷續續地重新展開,但有一個很重要的主流體育項目到現在仍復開無期,就是游泳和其他相關的水上運動,其中包括水球、拯溺、韻律泳等等。過去一年,政府因防疫而決定在大部份時間封閉泳池,令香港所有和游泳有關的體育運動長時間近乎癱瘓,業界陷於水深火熱。香港業餘游泳總會上星期為各運動員、教練及游泳相關的從業員發出一封公開信,要求政府重開康文署轄下的游泳池和泳灘。當中一個主因是大部份游泳教練及泳會近乎沒有收入,不少教練被逼轉行,而有潛質的年青運動員亦因長時間無法訓練而放棄成為游泳運動員的理想,令香港泳壇很大機會青黃不接。不少業界的有心人及持份者亦曾闡述完全停止游泳運動對體育文化以及經濟的長遠影響,而作為運動醫學人,筆者希望在此以安全和醫學衛生的角度,討論在疫情下是否適合開放泳池予運動員訓練甚至讓公眾使用。
現時除了少部份香港體育學院的全職游泳或三鐵運動員外,其餘非全職或青少年的運動員都在過去一年被嚴重剝奪恒常訓練的機會,當中包括游泳、三項鐵人、拯溺、跳水、水球、韻律泳等等運動。有運動員為了保持恒常訓練量和維持基本狀態,不惜冒險於清晨到非泳灘範圍練習以避開檢控,此舉明顯非常危險,亦衍生不少安全的問題。不但如此,本港的拯溺訓練及考試亦遭受嚴重影響。泳池關閉令大部分拯溺總會轄下的救生訓練和考試暫停,不少從事拯溺的工作人員未能在其救生章別的有效期屆滿前進行覆修考試,或因疏於訓練令拯溺技術未能維持水平。當泳客有意外發生時,假如未能作出適當的急救和處理,後果將不堪設想。
泳池關閉亦對一般市民大眾帶來影響。事實上,在水中進行復康治療和運動是現今醫學的主流康復治療方法之一,很多不同的疾病包括關節痛症(如頸椎痛、肩膊痛、腰背痛、膝關節痛)或其他疾病(如小童的神經肌肉疾病、長者中風或其他腦科疾病、運動創傷後的康復、風濕科病患),都經常需要進行水中物理治療或康復運動。然而,泳池關閉令物理治療中心內的水療設施亦要被迫關閉。筆者留意到不少病人在過去一年因完全缺乏水療或水中康復的練習而令病情惡化。此外,不少殘疾人士因身體和活動能力上的限制,其恒常運動大多倚賴在泳池進行,而泳池關閉令他們做運動的機會大大減少,導致身體健康及精神越來越差。還有,對於普羅大眾尤其是中老年人而言,游泳是日常生活裏其中一項最常參與的運動,對於保持身心靈健康以及適當的社交非常重要,若無法游泳,難免大大增加他們患上慢性疾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其他國際醫療組織的研究資料顯示,游泳池只要經過正確消毒程序,其實是非常安全的。本港大部份泳池都經過氯氣或臭氧消毒,具備良好的殺菌及消滅病毒作用。而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和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亦指出,於新冠肺炎肆虐期間,在經過正確消毒的泳池內進行游泳運動,並非一個高危的體育活動。另一方面,含有高鹽份的海水亦能殺除病毒和有稀釋的作用,大大減低因在海中游泳而感染新冠肺炎的機會。
相信大家都知道,新冠病毒主要經飛沫和近距離接觸而傳播,特別容易在密閉空間或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出現。如選擇在戶外或空氣較流通的地方進行體育運動,便能大大降低被感染的機會。換言之,室內泳池只需要在各方面嚴格實施相關預防感染的措施。首先,為了維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泳池可控制入場人數、於場內設置適當及顯眼的阻隔,以及設有明顯的泳缐距離分隔,而不論在池邊或池內,所有人都要保持1.5米以上的距離;另外,泳池營運者亦要在泳館範圍的當眼處提供有足夠的消毒潔手液、增加室內空氣流通量及換氣的次數、定時根據指引消毒在場的所有公共設施(如在每一節時段完結後徹底消毒)、確保泳池的濾水系統和淨化系統運作正常,並更頻密地更換池水及監察氯氣的水平,以確保消毒功能;最後,泳池也要確保入場人士遵守規則,包括泳池範圍內嚴禁進食、泳池邊的教練以及其他工作人員需全程戴上口罩、游泳人士不得共用游泳用具(如泳鏡、鼻夾和毛巾),以及使用更衣室和洗手間時要遵從衛生署的防疫指示等等。政府或可考慮先行開放泳池給相關總會和訓練班的教練和運動員進行練習,其後才慢慢恢復開放予公眾使用。
上述規則很大程度上倚靠教練、運動員、業界和各使用者自律,然而傳播風險主要是來自進行體育運動前後的人群聚集或沒有遵守適當的社交距離等等,所以各界人士保持自律是相當重要的。政府或總會亦可以考慮引入衛生監察工作人員,在場內專責提醒及監察所有防疫措施能合乎標準地執行,有需要時作出適當的提示,以確保各措施行之有效。
基於各種體育項目都有不同的特性,在疫情下若要繼續進行體育活動,各總會亦應該和醫學專家商討各自的應變措施,以制定符合該體育項目的獨特性和需要的方法。正如早前於「運動醫學新常態」的文章中指出,我們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去解決不同體育項目所面對的困難和問題,業界明白政府各部門如康文署和民政事務局在制定相關指引時,都要先徵詢衛生署的意見,但衛生署同業工作繁忙,難以深入了解每一個體育項目和分析其實際需要,故此經常只能以一刀切的方法來處理——禁止繼續進行相關的體育活動。醫學界和學術界並不認同一刀切的做法,不少總會的醫學顧問都非常樂意和衛生署的同業商量,以科學及安全的防疫方法處理,讓他們了解清楚各個不同體育項目的實際需要,從而制定適當的防疫措施,這樣便可以既不擾民又科學化地處理問題。
新冠肺炎影響香港體育界超過一年,直到現時還有不少需要面對和處理的問題,包括重新開放運動場所時的注意事項和防疫指引、運動員、教練和團隊接種疫苗的相關問題、恢復練習和比賽而帶來的相關醫學問題,甚至舉辦國際賽事的注意事項等等。有見及此,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和不少熱愛體育運動的醫學界人士及大專界,正醞釀成立一個平台為各體育總會及運動員解答所有與防疫相關的問題,除了提供意見和給予支援外,特別希望能和政府各相關部門溝通,就各體育項目制定相關醫學指引提供專業意見及協助。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容樹恒教授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2020-22年)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系主任 及 運動創傷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