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我傷咗條筋!」相信對於常做運動的朋友而言,這句說話應該並不陌生。不過,筆者發現仍然有不少人混淆「筋」和「韌帶」。一般人稱的「筋」,其醫學名為「肌腱」,是肌肉連接骨頭的部分;而「韌帶」則是連接骨頭與骨頭之間,其彈性一般比肌腱堅韌。當我們運動時,肌肉反覆的收縮會經肌腱把力量傳到連接的骨頭,令關節活動。這一拉一放的動作,使肌腱承受著一定程度的拉扯力、剪力或擠壓。
蒼天造萬物很玄妙,正因為肌腱承受著不同程度的拉扯,其纖維組織在正常情況下並沒有大量血管,否則當受拉扯或擠壓時,血管便很容易受破壞。反過來說,若肌腱受到超越正常的負荷而造成組織撕裂或引起發炎,其缺乏供血的「先天性」特質便會使肌腱的復原能力比預期的時間長。
新冠病毒疫情期間,不少運動設施都關閉了。隨著近期確診數字回落,設施重開,不少市民開始進行「報復式運動」,令運動量在短時間內一下子激增。試想像,如果大家好像超級跑車般高性能,能夠輕而易舉地從零加速到一百的話,固然問題不大。但以一般人而言,若長時間缺乏運動下突然又打波又健身,很容易出現肌腱急性拉傷。如果拉傷的程度不太嚴重,只要配合適當的消炎方法、相對休息和漸漸受力的大原則去治療,一般需時約四至六星期左右應可痊癒。
然而,不少肌腱炎個案並不是處理得如此順利的。一般人都會以「腫」、「痛」的準則去判斷自己是否痊癒,但在運動醫學的層面卻並非如此。「腫」和「痛」在急性發炎期會比較明顯,通常在受傷後兩至三星期左右消散。正如前文提及,肌腱的供血能力不算充足,其需要的修補和重整期相對較長。不少人誤以為沒有「腫」和「痛」,就可以一如既往地回復原本的運動,但事實上受傷的肌腱根本尚未復原。這樣一來很可能會造成慢性勞損,二來由於未復原的肌腱能承受的拉力有可能大打折扣,再次出現急性拉傷的機會亦都大大增加。
如肌腱出現慢性勞損再加上急性拉傷的話,其復原時間可能會長達六至十二星期,甚至更長。假如治療系統有序,醫者和患者都有耐性讓肌腱在良好的環境去修補和重整,重返賽場的日子理應指日可待。但是,對運動愛好者來說,好幾個月的時間的確有點漫長。不少喜歡運動的朋友,甚至職業運動員,都未能捱過這些日子,或由於種種因素(如怕停止運動會越來越肥胖、接二連三的比賽期等等)而失去應有的耐性,最終卻反而害了自己。
除此之外,隨著肌腱慢性發炎,有部份纖維組織出現老化的跡象。近期醫學研究認為這些老化的組織不能完全回復正常的模樣,令患者和醫者在治療方向出現不少迷思。不過,運動醫學界現時普遍都認為治療方針不應只在「減痛」或「消炎」,反而更應著眼於增加肌腱負荷的能力(tendon load capacity),透過於治療中加入具針對性、主動式的運動處方,令受傷的肌腱隨著由輕至重、不同的受力模式、拉扯程度等等去加強其負荷的能力。
近期運動醫學界亦嘗試運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platelet rich plasma injection)、體外衝擊波(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等治療方法去刺激「先天性」供血不足的肌腱,促進組織再生機能,這些治療在一些臨床研究上曾經顯示有某程度的作用。值得留意的是,這些治療並不能取代針對性、主動式運動處方治療,增加肌腱負荷的能力。而有些研究更認為結合兩者(被動式刺激治療後加上主動式運動處方)可能比單一方法(被動式刺激治療或主動式運動處方)更為有效。不過,醫學文獻推陳出新,相信未來會繼續有更多學者發表更新、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當然,每個患者都有其強處弱項,患者應聽從醫囑,才能接受個人化和有效的治療。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參考資料:
Cook JL, Rio E, Purdam CR, et al. Revisiting the continuum model of tendon pathology: what is its merit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Br J Sports Med 2016;50:1187-91.
文:李偉俊博士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
香港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學會委員(20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