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認識運動心臟病學



【體路專欄】運動心臟病學在歐美地區的發展迅速,並已經成為一門新興專門學科。歐洲心臟病學會亦於2020年發表有關運動心臟病學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運動指南。 有見及此,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在2021年7月成立了運動心臟病學分會,主要由成人及兒童心臟科專科醫生組成,包括專門研究電生理學、心臟衰竭、心臟成像學、遺傳性心臟病及先天性心臟病等範疇的醫生, 目的是鼓勵大眾養成恆常運動的習慣,另一方面讓所有年齡層的運動人士,包括精英運動員及業餘運動員,都能安全地參與運動,避免於運動時出現突發性心臟血管的問題。

在成立當天,分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了首次運動心臟病學研討會。為了促進本港運動心臟病學的發展,分會不但將會把運動心臟病學課程整合到核心課程,以培育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醫生,亦會定期提供最新的資訊和舉辦學術研討會,讓有興趣的醫護人員有機會互相交流知識及分享案例。另外也會致力與本地的運動醫學組織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包括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香港體育學院及相關的體育和運動研究的學術機構等等),以鼓勵科研項目的發展。

(圖一:香港運動心臟病學分會成立當日實況)

運動心臟病學結合了運動和心臟病學,涉及的範圍包括了心臟成像學、電生理學、結構性心臟病、遺傳性及先天性心臟病和運動生理學等,並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領域,其一是護理有症狀的運動員及患有已知心臟病的運動人士,其二是預防運動人士在運動時出現突發性心臟血管問題。運動心臟病學團隊一般由具備以上專科資歷的醫生和醫護人員組成,為運動員作出全面的評估和建議。由於運動會增加心臟和血管系統的負擔,因此團隊需要了解心臟因運動而引起的常見變化,分辨引起症狀的成因,例如把運動誘發的心臟重塑與病理區分開等等。

除了護理有各種心臟病的運動人士外,團隊亦需要為患有和未有已知心血管疾病的運動員進行篩查和風險評估。團隊利用各種心血管檢查方法(包括心電圖、心臟超聲波、磁力共振、電腦素描和心肺運動測試)為有心血管風險或疾病的運動員制定運動策略,以確保運動員能參與訓練或取得比賽的資格。同時與教練和家屬保持緊密溝通,為運動員提供最適切的診斷、治療及指引,讓他們安全有效地參與運動,把心臟問題引起的健康風險降至最低。

評估和治療

如果運動時出現胸痛、昏厥、心悸或氣喘,應盡快求醫作進一步檢查。胸痛的成因眾多,運動後的胸部不適可能是肌肉酸痛,亦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先兆,至於35歲以上的運動員,則可能是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引起。若運動期間出現胸痛,應立即暫停運動和求醫,醫生一般可根據患者的病史和運動心電圖進行診斷,排除心肌缺血的情況,並透過超聲波心臟檢查來評估是否有結構性心臟病。

另外,暈厥亦是常見症狀。暈厥可能是對運動的生理反應或由良性原因(如迷走神經性昏厥)導致,但我們必須排除更嚴重的成因(如心律失常)。 在評估時要明確清楚症狀是在運動期間或運動後發生,前者可能由嚴重原因所導致。此外,運動員必須進行全面的身體檢查及測試(心電圖、運動心電圖、超聲波心臟檢查、可攜式心率監測檢查、傾斜台測試等等)。如果症狀是運動時出現,運動員應停止訓練及比賽,直至確定暈厥的原因。

若運動員被診斷出患有心臟病(包括冠狀血管疾病,心肌疾病、遺傳或先天性心臟疾病、瓣膜疾病、心律失常等等),團隊可為他們提供詳細的測試和給予支持,制定有益於心臟及安全的個人化訓練計劃,加快康復進度,讓運動員盡快恢復訓練及參與比賽。團隊亦建議所有曾經接受心臟手術或曾患有心臟病經過治療後痊癒的運動員參與心臟復康療程。除了提供治療外,團隊亦可根據運動員的病史,及通過心肺運動功能測試來評估運動員的 表現,制定和調整運動策略,提高及優化運動表現。

(圖二: 測試者正在進行心肺運動功能測試)

下文將與大家分享兩個個案,簡述團隊的工作。

精英泳手

年輕的精英泳手在訓練後心跳異常急促,脈搏高達每分鐘170次,並持續了30分鐘才能平復下來。他因此暫停訓練,被轉介至心臟科醫生跟進,診斷心跳過快的成因。經診斷後發現他的心臟比正常人多了一條傳送電波的旁路,證實患有間歇室上性心跳過速。幸好經過導管消融術之後,現已完全康復,並可以繼續訓練及參與比賽,更在術後的比賽中創造了佳績。

(圖三: 心電圖顯示患者病發時每分鐘心跳170次)
(圖四: 患者手術後的正常心電圖)

業餘長跑愛好者

50歲業餘長跑愛好者在馬拉松賽事衝線時,突然感到心口不適並暈倒在地上。患者隨即被救護車送往醫院,經診斷後證實是急性心肌梗塞,醫生在患者閉塞的冠狀動脈內置入兩個支架,打通了閉塞的血管,使心臟肌肉得到正常的供血。

患者誤認為自己有恆常運動習慣便不會有心臟病,他在病發後才發現自己有三高(血壓高、膽固醇高及血糖高)。經過這次心臟病發後,他才明白到即使有恆常運動的習慣亦需定期檢查身體及作賽前健康評估。他以為心臟病發後便不能再參與長跑運動,但是在醫護人員的鼓勵下,他在手術後不久後便開始了心臟復康療程。復康治療醫生及物理治療師根據他的情況制定了運動計劃,營養師提供了飲食建議,同時配合團隊一系列的支援,為他的康復帶來很大的幫助。他的心肺運動功能測試在3個月後已經回復正常,也沒有心臟缺血的情況,三高亦得到適當控制。一年後他已經可以再次參與長跑比賽。

防患未然

運動猝死的主因是心臟驟停導致死亡,也稱為心源性猝死,是運動員最常見的死因 。儘管運動時心源性猝死的機率很低,但每次發生亦令大家感到震驚,並再次喚起外界關注運動員的心臟健康。這些患者未必有明顯病徵,當進行高強度訓練及比賽時,患者心臟負荷過大便有機會出現心臟驟停。在年輕運動員中,最常見成因是結構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肥厚症、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變及遺傳性心律失常等等),而35歲以上的運動員,則多數由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由於患者在病發前一般沒有任何症狀,因此篩查是確定他們是否患有隱性心臟病的最佳方法。

團隊亦會為業餘運動員在參與高強度競技比賽前作健康評估,如馬拉松比賽。對業餘運動員來說,他們在比賽中出現突發性心臟問題的風險較職業運動員高。由於沒有恆常訓練,他們或因技術不當及運動強度超出負荷而誘發心臟問題。此外,他們患上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較精英運動員更高。賽前身體檢查和制定個人化的運動策略及適當訓練方案,對他們管理心血管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等等)及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幫助。

運動心臟病學分會與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一直致力推動恆常安全運動習慣,並鼓勵運動員作季前身體檢查,現時有不少精英運動員以及職業運動員均有定時進行季前體檢,有助及早偵測無明顯病徵的心臟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及早治療,避免不幸事情發生。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梁達智醫生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醫生委員會 委員 (2020-2022年)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候任院長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運動心臟病學分會召集人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