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不少運動員也曾受足踝骨折困擾,香港短道速滑選手朱定文就曾在訓練時不幸受傷,導致右腳腳踝嚴重骨折,錯失參與平昌冬季奧運會的機會,幸而他積極治療,克服了漫長的復康過程,終踏上北京冬奧舞台。
足踝骨折 (Ankle Fracture) 是很常見的運動創傷。脛骨 (Tibia)及腓骨 (Fibula) 是附連小腿肌肉和支撐人體重量的主要骨骼,不同類型和嚴重程度的骨折會引起各種的後遺症。我們固然要致力避免運動創傷,但一旦不幸受傷導致骨折,也要積極面對,並盡量保持患處的活動幅度和功能,減低創傷引起的各種問題。
面對舊患 只能死忍?
遇上創傷後,不少傷者都會出現持續疼痛、關節繃緊和活動能力受影響等問題,有些人可能認為「舊患就是這樣了」只能無奈地接受。雖然受傷後身體機能難免會較差,但筆者認為大家並不一定要默默忍受,應嘗試找出病徵的源頭,對症下藥,舒緩病徵,或有機會重返運動。
縱使同樣是足踝骨折患者,但受傷組織範圍和嚴重程度也不盡相同。有些患者可能在治療後的兩至三個月便能徹底復原,但亦有部分患者持續出現影響活動能力的病徵。
骨折不只是「斷骨」
不少人誤以為骨折只單純是「斷骨」,而事實上,當出現骨折時,骨頭附近的軟組織都會同時受到一定程度的創傷,當中包括軟骨、韌帶和筋腱等等。有時侯,雖然X光影像顯示「斷骨」已經癒合,但軟組織的創傷亦有機會令病人持續出現痛楚或繃緊等病徵。
有研究指出,有一半足踝骨折患者的軟骨會有明顯創傷 (Chondral Lesion),這些軟組織有時會被稱為碎骨,可以令病人持續感到痛楚或關節被卡住。即使軟骨沒有嚴重創傷,但關節內亦可能發炎及結痂,使患者在移動關節時,感得不適。 如經過診斷後發現上述問題,或需要利用關節鏡 (Ankle Arthroscopy)清除結痂和發炎組織,及嘗試修補軟骨。
除了軟骨外,關節附近的韌帶亦有可能同時受創。假如病人在骨折後的癒合情況理想(例如X光顯示骨頭的狀況良好等等),但卻仍出現慣性拗柴或踝關節不穩的感覺,便有可能是脛腓韌帶聯合損傷 (Syndesmosis Injury)。除此之外,前脛腓關節韌帶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跟腓韌帶 (Calcaneofibular Ligament, CFL),或三角韌帶 (Deltoid Ligament)也是常見受傷或撕裂的韌帶。若遇上以上情況都不應輕視,可以透過韌帶重建或其他手術舒緩病徵。
總括而言,骨折不只是「斷骨」,除了受損的骨頭外,也應留意其他軟組織的康復進度。當我們面對舊患時,亦不必「死忍」。如果舊患對日常生活質素帶來影響,不妨向合適的醫護人員求助,透過檢查和診斷,尋求改善問題的方法。
參考資料:
- Christian C M A Donken 1, Hesham Al-Khateeb, Michael H J Verhofstad, Cornelis J H M van Laarhoven 2012. Surgical versus conservative interventions for treating ankle fractures in adults.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08470.pub2
- Michelle L. Delco, John G. Kennedy, Lawrence J. Bonassar, Lisa A. Fortier 2016.: 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 of the ankle: A distinct clinical entity requiring new research approaches. https://doi.org/10.1002/jor.23462
- Associated chondral lesion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50% of patients with ankle fractures. Williamson FAO 2020
- Syndesmosis tear 脛腓(韌帶)聯合 and instability is also commonly seen. The chief aetiology is a poorly reduced syndesmosis during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the fracture. APKASS Ling 2021.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凌家健醫生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醫生委員會 委員(2020-2022年)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骨科)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