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向共融



marathon

【體路專欄】紐約馬拉松自1970年起舉行,紐馬最初的路線是圍繞中央公園 (Central Park) 跑大約四個多圈,到了1976年,為了慶祝美國獨立宣言通過200週年,改為跑經紐約市5個區,象徵紐馬是一項融合不同種族和文化的活動。

時至今日,馬拉松已發展成為一項普及的活動,不論年齡、國籍、宗教文化,政治理念,在賽道上大家都是以跑手身分平等參與。其中紐馬更成為世界上最大型的馬拉松賽事,去年就有來自132個國家超過5萬名跑手參賽,現場觀眾超過100萬,志願工作人員達12,000名,並在全球175個國家和地區作電視廣播。

馬拉松沒有將殘疾人士拒諸門外,視障、坐輪椅,甚至裝上義肢的跑手,都可以和普通人一起跑,挑戰自我。今年的「香港馬拉松」就有七名裝上義肢的「刀片跑手」分別參加10公里、半馬及全馬。香港一年一度的大型傷健共融籌款活動「猛龍慈善跑」,目的是為殘障人士籌募服務經費,而剛在3月25日舉行的「猛龍前哨戰」,10對參加者以一人幪眼、另一人擔任領跑員的方式,在中環碼頭及添馬公園來回接力跑100公里,除了籌款之外,亦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和體驗視障人士跑步的情況,促進傷健共融。

跑馬拉松亦無分宗教信仰,2013年台灣就舉行了一場由佛教與天主教組識合辦的跨宗教全馬賽事,十五位修女和佛教法師並跑了兩公里作慈善籌款。回想2013年我跑京都馬拉松時,沿途圍觀市民眾多,氣氛高漲,經過廟宇時,見到和尚也在為跑手打氣。

馬拉松的其中一個共融特色,就是不同社會階層都能同場較量,名列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的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綸和偉易達集團創辦人黃子欣都是全馬跑友;前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前美國副總統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弋爾、超級富豪維珍集團創辦人布蘭森,甚至英女王的孫女Princess Beatrice都跑過馬拉松。如果機緣巧合,業餘參加者更可以和世界級跑手同場「角逐」。2009年我跑柏林馬拉松,參賽者就包括當時世界最佳時間紀錄保持者Haile Gebrselassie。

2016年4月,英國太空人Tim Peake在國際太空站以跑步機同步參與倫敦馬拉松。同年4月18日波士頓馬拉松舉行當日早上,美國麻省一名囚犯Keith Giroux在獲得監獄批准下,在獄中利用跑步機同步跑了一次全馬。由於獄中跑步機預設了只能使用一小時,Keith Giroux斷斷續續的跑,最後以4:13完成。

服刑5年之後,Keith Giroux於2016年10月獲釋。三個星期後他以3:24的成績,第15名完成美國麻省一項馬拉松。他說過去經歷了的失敗人生,但只用了3小時24分就重拾自信。他說會積極尋找工作過正常生活,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正式」跑一次波士頓馬拉松。

已故的紐約馬拉松聯合創辦人Fred Lebow說過:「”The marathon is a charismatic event. It has everything. It has drama. It has competition. It has camaraderie. It has heroism. “」不單如此,還有是提倡共融的精神。

作者:張樹槐  恒生銀行傳訊及可持續發展總監

(本文曾於信報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