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還記得都會定向會在今年八月舉行的短途定向淘汰賽嗎?作為2020年第一屆世界短途定向錦標賽的比賽項目之一,國際定向聯盟 (IOF) 已在10月25日就這一個新項目的格式發表詳細草稿,並將繼續舉辦測試,明年11月會將會發表最終報告。草稿的各項詳情充份考慮了項目怎樣能夠為觀眾創造刺激的體驗,以及務求盡量方便視像媒體轉播賽事。
比賽的形式已確認為三個回合的淘汰賽,每個回合均採用集體出發,預計勝出時間為六6至8分鐘。如果總人數超過36人,則會在前面加上初賽;初賽採用間距出發,預計勝出時間為8至10分鐘。初賽加上三回合淘汰賽,總共就是四個回合。
各回合的人數如下:
初賽(超過36人時才舉行,間距出發)
半準決賽(三十六強,分六場集體出發,各場相隔5或10分鐘)
準決賽 (十八強,分三場集體出發,各場相隔10分鐘)
決賽(六強,集體出發)
雖然IOF已經決定了採用集體出發的形式,但賽程的分叉(forking)形式卻還未有定案,更有可能不會分叉,也有可能使用「賽程選擇」(course choice)形式,或是大家較熟悉的迴圈。「賽程選擇」的形式大家未必聽過,大概就是賽員在入格時有20秒時間從A, B, C三個賽程選擇一個,賽員選擇時當然只能看到字母,但賽員選擇的賽程會即時在電視直播。分叉的問題將待進行測試後再解決—當然,分叉的形式須以防止賽員互相追踨、確保比賽公平為前題。
比賽成績排名先後的方法,是先排決賽的6名賽員,接著是在準決賽被淘汰的賽員(先以準決賽名次排列,再以半準決賽及初賽名次分開相同排名),再之後是半準決賽被淘汰的賽員(先以半準決賽名次排列,再以初賽名次分開相同排名),最後是初賽就被淘汰的賽員。即是說,只要能順利完成至少一個賽程,即使被淘汰都可以獲得名次(當然還有世界排名分數)。
但最奇怪的地方,可能就是「短途淘汰賽」竟然未必是最終名稱!文件列出了其他有機會的名稱,包括 “Match Sprint”(參考高爾夫球的 match play), “Sprint Challenge”, “Sprint tournament”, 最惹笑是 “Eliminator”!(是咪都會定向會嚟緊12月嘅越野跑定向混合賽Metvigator啲friend?)
詳細文件可以按此下載。
作者:麥睿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