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也沒有的悲哀



【體路專欄】一分也沒有,真的有點悲哀!

前一陣子,不經意地旁觀了一場學界籃球比賽的最後階段,看著一隊『強隊』,近乎以蹂躪的方式,將一隊『弱隊』,徹底地擊敗了;賽事完結後,落敗的一隊,應當作出一個怎樣的賽後檢討呢!我不禁有點 Wonder!

優勝劣敗,是比賽的定律!爭勝雙方,竭盡全力,是對運動的尊重,也是對對手的尊重!勝不驕,敗不餒,陳腔濫調得來,卻是質實的道理………這些都可以是賽後的認知,只是,總應有點百感交雜吧!說落敗的一方感慨良多,得勝的一方又會否沒有甚麼可堪感受呢?

NBA 有所謂的垃圾時間,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勝負雙方會視乎剩餘時間的長短,作出不同的調遣及表現;對於職業球員來說,在不同的戰況下,均表現出敬業樂業的精神,正是讓球迷支持他們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界籃球比賽中的垃圾時間又如何呢?筆者反倒覺得垃圾時間並不垃圾,那天看著『弱隊』奮戰到最後一秒,期間數番起手只可讓籃球擦框而過,最後無奈以零分收場,只能輕歎一聲命運弄人了。

『強隊』沉悶,『弱隊』沮喪,這大概就是『弱隊』連一分也沒有的『悲哀』。說出兩者感受上的分別,完全沒有甚麼冷嘲熱諷、嬉笑怒罵之意。筆者運用一些運動心理學,按能力高低及難度高低作出分析,可以得出一個二維四向的球隊心理狀態分析圖解,如下:

面對實力差距極大的對手,『強者』的勝利猶如探囊取物,比賽是否會變得有點多餘呢?或許,勝利總是教人興奮,學界選手也應當不會感受到獨孤求敗的苦惱。

成全別人得到一分,是否就是違反運動倫理的舉措,筆者不禁疑惑?看過一段YouTube短片,講述一位有發展障礙但熱愛籃球的美國高中生 Mitchell Marcus 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RCfl8oCos):

在球季的最後一場比賽,教練刻意安排 Mitchell 在比賽的末段上陣,隊友更多次給他製造射球機會,可惜他卻接二連三的射失了。就在失望之際,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對隊的Johnathan Montanez,在己方後場開球時,呼喊Mitchell 的名字,並將球傳給他,接著,Mitchell 將球射入籃框之中,完場後,Mitchell 的支持者欣喜若狂。這是體育精神,是沒有條文規範的體育精神。事後,成全 Mitchell 的 Johnathan 在訪問中,輕輕地說他作出這個決定的原因,就是一個人際關係中的黃金定律:Treat others how you want to be treated。

不知道筆者所看過的那場學界籃球比賽中的『強者』,是否都會有一點理解『弱者』的心懷,甚至是做一點事情,成全對方希望拿下一分的期望呢?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