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長跑者的巔峰考驗,馬拉松在體力和身體機能方面,是極度高負荷的;這從馬拉松起源的那名宣告希臘勝利的傳訊兵在跑畢全程後氣絕身亡的傳說,就可想而知任務的艱巨!
所以,跑步發燒友都關注裝備。當有了最好的跑鞋和心跳血壓計等等,就專心操練體能。我們都很明白,在身體機能上包括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雖然靠日積月累的苦功去獲得的。然而我們卻很少注意到,擅於長跑的專家每天所鍛煉的,有很大的一部份是在心理上的功夫。有看過村上春樹跑步自傳的讀者就必定有一定領會。
關於心理,愈來愈多人體會到其對長跑的「作用」和影響,更多人會稱之為「意志力」與「毅力」,那究竟生理與心理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Running is 90% mental(跑步九成靠心理),這句說話在西方運動界是很普遍的概念。
跑步,每一刻也是抗逆的過程,每一刻也是在挑戰和適應不舒適甚至痛苦的感覺。
從生物學基礎來說,神經系統傳遞痛苦訊號是要叫人停止行為或以行動抽離處境,好讓人回復舒適狀態。然而,主動迎向痛苦作為一種自我挑戰甚或獲取其他利益的媒介時,這就必定是在心理層面的高級操作。擅於長跑的人,心理靱力(mental toughness)都異常強大,因為他不單止要在身體各部份不斷在叫停的情況下不為所動,甚至要持續對雙腿進行游說,讓它們願意繼續為您服務。
心理在長跑中的角色,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心理因素(psychological factors)﹣例如,作為參賽者,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去報名?這一個或多個的原因會帶來您在練習、備戰與出賽到終結的整個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同心理活動與過程;而這些心理活動與過程直接影響您的信念、態度與行為,所導致出來的能力與成績就是我們所稱的心理因素。很多受傷及身體不適的個案,也與心理準備不足有關,例如基於羊群心理湊熱鬧以致低估了賽前應有準備、訂立了不現實目標而強求結果等等。
2)心理質素(mental qualities)﹣質素有部份是先天的,但更多的是後天培養的。其實,每一天在跑道上的操練,不只在練身體,還是在練心理。在運動過程中,身體每天的狀況也會有或多或小的變化,而外在環境所帶來的變數,不論是天氣的變故還是路面的碎石、一陣的冷風以致身旁摔倒的跑友,所帶來的不可控因素往往不是我們能預期的。在面對千變萬化來自裡裡外外的挑戰,跑手所需要的堅持力(perseverance)及回彈力(resilience)便造就質素的高低、成敗的分野。
3)心理技巧(mental skills)﹣運動心理學強調,生理訓練決定您能做什麼(what you can do),而您真正會如何在賽事中表現出來的(what you will do)是決定於您的心理訓練。心理訓練所產生出來的技巧與心理質素,很多優秀的長跑好手都具備,只是他們未必意識得到或能夠容易描述出來;而他們也未必知道,他們透過其運動智能與高度投入所自然探索得來的心理技術,並不是每一位跑步愛好者都能自然地、必然的擁有,這和天賦有關。不過,其實心理技巧是可以透過學習而獲得的。
未來的文章集中和大家討論賽前心理備戰,以及應付賽事的重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