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記者的自我修養



meganli_140525

【體路專欄】偶爾在《主場新聞》看到姚崢嶸的專欄,再拜讀他在專欄介紹的書。字雖然多,但不澀,在訓練營裏,三兩日已經看完一本他早前介紹過的The Sports Gene

作者David Epstein 是雜誌Sports Illustrated的記者,讓一眾讀者除了可以欣賞一張張如《龍虎豹》般的噴血式比堅尼艷照外,都有讓大家「真係學到好多嘢」的運動醫學和科學報導。第一次在網上看到他的文章,是講述痛症在運動期間的不同狀態。他用科學文獻和場內故事說明:真傷,可以不痛;沒傷,可以教人痛得死去活來。這啟發我寫《體路》的第一篇「為了贏,你可以(被)逼到幾盡?

再讀到他這三百幾頁書,竟然有超過290篇參考文獻和過往訪問,當中超過一半是又乾又澀的基礎科學和我們這些行內人才會讀到的文獻,但難得最後出來的是可讀性超高的文章。可能香港不少碩士專科畢業論文,資料搜集也沒做到如此細緻。

我有時想,香港的體育記者,可以如周星馳做演員一樣,由外,到內,再到外。

為了宣傳自己的項目,運動員和教練都樂意接受傳媒訪問和拍攝。體育學院更有專門負責公關的部門,統籌一切傳媒工作,讓更加多公眾可以見證運動員的努力和成果。可是,記者的問題每每都被運動員發現他們根本沒有「做功課」,連時至今日方便至極的《維基百科》都沒有找找看。對運動項目一竅不通、對運動員的「威水史」一無所知,難怪某些「出街」的文稿都只是些花邊新聞,搔不到癢處。

更慘的,是這些東西變成一堆堆誤會,受訪者隨後跟別人說,傳媒完全曲解他們的意思。

2012年倫敦奧運,百一米「欄王」劉翔在預賽時第一個欄摔倒,拉斷了跳躍時小腿用以發力的亞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繼2008年北京奧運後無緣獎牌。所有資深行家的whatsapp晚上開始不斷在響,心裏想「又咁邪?噢,這次大鑊了。」一般這類教人關注的事故都只會請一兩位前輩評論事件,這回是,全部人都收到不同傳媒朋友的邀約,在「出事」後個多星期不同記者用「專家意見」疲勞轟炸各份報章的體育版甚至中國版。

行家對著螢光幕「超級無敵估估下」,就這樣被傳媒以為就是內幕;有時也難怪,那一刻,劉翔和教練都不會想被愈描愈黑,無奈老編又要催交稿時,只有用專家之言讓事實「發水」。

駡人家斷章取義前,先要想想自己有否辭不達意。行家被逼第二天早上就接受訪問,書也來不及溫,當然可以容易被加鹽加醋加雞汁,還有些橙皮,和一地花生殼。

況且,真相很多時候要到十年廿年後才發現。就如Sports Gene入面講述女子短跑運動員被驗出身上同時帶有男性和女性的XX和 XY基因,被當成使用被禁的男性荷爾蒙作表現提升,被褫奪冠軍資格,到十年後才發現這她天生同時有男性和女性基因,只是身體對產生出的男性荷爾蒙沒有任何生理反應才平反了她的冠軍資格——我們不如又「估估下」,有多少體育記者會仍然努力追尋劉翔筋腱撕裂的內情,先做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才去找當事人和主診醫生?我希望,採訪這新聞不會變成尋釁滋事。

體育記者不外乎都是人。當美國體育記者可以專心一項報導籃球、棒球或美式足球甚至如David Epstein般可以專運動醫學和科學,香港的體育記者要「老是常出現」,本地國際精英冷門學界項目一腳踢。要他們有充足準備,有時我也在想這會否太苛刻。難得日後有《體路》可以詳盡報導,專欄更沒有字數限制,可以將所思所想無刪剪呈現在讀者眼前。

雖然,如此一絲不苟的著作,也有捉錯用神的時候。例如,他講到連膝關節前十字靭帶撕裂都說成和基因有漠大關係的時候⋯⋯

(待續)

延伸閱讀:
David Epstein TED talk: Are athletes really getting faster, better and stronger?
(到官網可選中文字幕)

翔舌婦

我懷疑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