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淺談(35):運動有助改善自閉症兒童的情緒



自閉症, 謝采揚, 運動心理,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體路專欄

【體路專欄】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神經發育障礙,在兒童早期就很明顯,並且患病率不斷上升。據報導,香港最新的ASD患病率是1.5%(香港自閉症聯盟,2019),而且這比率預計會提高。患有自閉症的兒童表現出持續的社交溝通和社交障礙,以及受限和重複的行為、興趣或活動(美國精神病學協會,2016)。除了這些核心症狀外,還經常出現情緒和行為上的困難,例如攻擊性和發脾氣(Jahromi等人,2012;Jahromi等人,2013;Samson等人,2015)。例如,Maskey及其同事(2013)報告說,一些自閉症兒童在經歷消極或過分激動的情緒時會表現出攻擊性行為,例如攻擊性行為和自我傷害行為(Maskey等人,2013)。Chandler及其同事(2016)發現,高程度的破壞性行為,自我吸收和過度活躍與ASD幼兒的情緒問題相關(Chandler等人2016)。這些情緒和行為問題對日常工作構成了嚴峻挑戰,因為它們可能導致不良的社會發展(Baker,2008)、抑鬱症(Mazefsky等人2013)和焦慮症狀(Kim等人2000)。此外,這些問題與ASD兒童較高的父母壓力和家庭困擾密切相關(請參見Yorke等人2018年的評論)。

現時有兩種類型的干預措施用於解決ASD兒童的情緒問題:應用行為分析(Mohammadzaheri等,2014)和認知行為療法(Scarpa and Reyes,2011)。這些干預措施已顯示出其對ASD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的有效性(有關綜述,請參見Ung等,2015)。在過去,有很多研究顯示,運動有助改善正常兒童的情緒行為問題(Fox 1999;Ishii等人2016;Penedo和Dahn 2005;Telles等人2013)。例如,Telles及其同事(2013)進行了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瑜伽」和「慢跑」對健康兒童身體健康,認知功能和情緒健康的影響。結果顯示,瑜伽和慢跑均可提高體力、注意力和自尊心。Ishii及其同事(2016)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問卷調查,研究定期運動對兒童情緒和行為的影響。結果顯示,定期鍛煉與改善自我效能以及減少情緒和行為問題密切相關(Ishii等,2016)。考慮到運動可改善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功能,科學家亦認為ASD兒童也可能從中受益。事實上,一些研究亦提供了證據,顯示運動可能有益於ASD兒童的社交功能。例如,Levinson和Reid(1993)研究五週運動干預(一天走路15分鐘,另一天慢跑15分鐘)對三名ASD兒童刻板印象行為的有效性。結果顯示,五週後他們的刻板印象行為大大減少(Levinson&Reid,1993)。Rosenthal-Malek和Mitchell(1997)也作了相類似的研究,其研究亦發現10節(一週兩節)的20分鐘的慢跑可以顯著減少ASD兒童的自我刺激行為。此外,兩次系統性評價(例如Bremer等人,2016; Petrus等,2008)亦顯示,運動可以有效地改善ASD兒童社交行為功能。但是,先前的研究都沒有直接調查運動對ASD兒童情緒功能的影響。

本人團隊去年年初進行了一項研究,目的是研究運動(中度至劇烈的強度慢跑)對自閉症兒童情緒和行為功能的影響。使用慢跑活動是因為此項運動易於管理,並且不需要昂貴的資源。我們把27名8-12歲被診斷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隨機分為運動組(15名兒童)或對照組(12名兒童)。運動組接受了為期12週的慢跑干預 (每星期三次)。兒童父母在研究前後填寫了「情緒調節檢量表」和 「兒童行為檢量表」。結果指出,運動組無論在情緒調節方面或是在行為方面均有顯著改善(例如不易發脾氣,有耐性),並在行為問題的減少。

本人認為,運動(尤其有氧運動)之所以有助改善情緒,是因為運動的性質本生具有要求參與者克服疲勞,或包容自己可能跑得比其他人慢等的負面情緒。在運動過程中,自閉症兒童可能體會自己能力的改變,或增強了自我認知能力或提高自我成就的,因而漸漸地懂得放鬆自己或包容別人(Bernstein and McNally 2017)。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可能是在提升神經生理機制層面,例如神經營養因子的釋放和合成(Ferris等,2007; Voss等,2011)或神經遞質的釋放(例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現時本人正致力於研究不同的運動對情緒認知機制方面的研究,期望在下一次給讀者一點建議: 例如應做什麼運動,多少運動的時間,怎麼樣的運動強度,才能有效地幫助改善自閉症兒童的情緒及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Autism Hong Kong. Global Autism Population. http://www.autism.hk/2019/asd-pop.htm. Accessed on 19th August, 2020

Baker, J.(2008). No more meltdowns: Positive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and preventing out-of-control behavior. Arlington, TX: Future Horizons.

Bernstein, E. E., & McNally, R. J.(2017). Acute aerobic exercise helps overcome emotion regulation deficits. Cognition & Emotion, 31, 834-843.

Bremer, E., Crozier, M., & Lloyd, M.(2016).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behavioural outcomes following exercise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utism, 20, 899-915.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KSAR(2012). Identified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https://www.cdc.gov/ncbddd/autism/data.html. Accessed 28th May 2019

Chandler, S., Howlin, P., Simonoff, E., O’Sullivan, T., Tseng, E., Kennedy, J., et al.(2016).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Developmental Medicine & Child Neurology, 58, 202-208.

Ferris, L. T., Williams, J. S., & Shen, C. L.(2007). The effect of acute exercise on serum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level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39, 728-734.

Fox, K. R.(1999).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on mental well-being.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 411-418.

Ishii, K., Shibata, A., Adachi, M., & Oka, K.(2016).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r wit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Japanese children: A 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123, 445-459.

文:謝采揚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成員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HKSSEP) 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 (如香港體育學院等) 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