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淺談(47): 東奧摘記 — 「四年一次」



【體路專欄】剛從東京回來不到一個月,各式各樣的奧運片段還是歷歷在目。作為第一次親身踏足奧運的環境,我體會到不同的報導及研究所提到,有關奧運就是跟其他大賽不一樣的感覺,它對運動員的心理要求亦有所不同(Birrer et al., 2021; Moyle, 2015)。

雖然實際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及數據分折,但從觀察所見,運動員所面對的挑戰或壓力來源致可分為:(i)一般表現性事項 (General performance issues)、(ii)奧運特有事項(Specific Olympic issues)、(iii)機構或組織性事項(Organizational issues)及(iv)個人事項(Personal issues),其中(i)一般表現性及(iv)個人事項或有在其他比賽中同樣遇到,反而另外兩項則較少有,對運動員甚至心理學家而言亦是一大學習。比方說,雖然絶大部份參加奧運的運動員都是久經沙場,經常外出比賽,但鑑於疫情及奧運的特有規定,有些運動員曾仔細問到較早到達的我有關奧運村內的日常運作細節及供應品,十分希望能比平時更妥善準備,盡可能減少臨時採購的需要。

奧運四年一次,不少運動員十分渴望或期待難忘的奧運之旅,但不是每一位運動員都了解自己所追求及期望的是什麼。奧運村生活經驗讓人感到好奇新鮮,不少人樂在其中,但這些經驗對實際比賽有何影響、如何取得平衡是一大學問。從比賽而言,奧運的比賽跟其他高水平比賽基本相約。在某些項目,由於參與人數的限制,奧運比世錦賽的競爭對手還要少。可是,由於「四年一次」及世界性全方位式的社會關注(如:傳統及社交媒體、朋友家人、政府、市民、運動界內/外)等因素,運動員或會因為「難得」而更想不容有失。「平常心」說易難得。個別運動員未及準備,心理壓力可想而知。當然,我見到不少運動員經驗老到,找到當中可控及不可控的因素,取得平衡。我相當欣賞不少運動員有自己一套處理社交媒體的手法。或是完全隔絕、或有限度交流,没有對錯,運動員按經驗及需要預早安排就是。希望他們能享受之餘,免受不必要的干擾或誤會十分重要。

早前因為電台訪問,我預備了一下。預設問題中提到疫情對運動員的心理影響。雖然訪問當日未有談及,但我想講的是疫情下,主辦方已努力照顧不同需要,如每日檢測。我們香港運動員及工具人員亦訓練有素,絶大多數時候都戴上口罩,防疫意識相當高。反而或要在適應及尊重不同國家人士的防疫文化時,想法子保護自己。過程還是十分有趣。另外更重要的是,疫情下奧運前的國際比賽大減,想靠比賽了解對手及調整自我的比賽感覺變得較難實行。部份較喜歡賽前有大量最新數據及資訊分析的運動員算是上了一次寶貴的體驗課。

本文暫為筆者第一篇東奧摘記,待梳理後定必跟大家分享更多。此外,國際運動心理學會(ISSP)及台灣運動心理學會主辦,「四年一次」的運動心理學術會議將於九月三十日到十月四日以網上型式舉行。屆時不同國家的同業及我們香港的團隊都會就東奧的工作作更多的分享,鼓勵大家報名參與。詳情 可按此參閱。

參考資料:
Birrer, D., Wetzel, J., Schmid, J., & Morgan, G. (2012). Analysis of sport psychology consultancy at three Olympic Games: Facts and figure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2, 702-710.
Moyle G. M. (2015). Skating on Olympic ice: Working with winter Olympia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3 (1), 56-73.


作者:李軒宇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主席
應用心理學博士(運動心理)
澳洲(AHPRA)及香港心理學會(HKPS)註冊心理學家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HKSSEP)作為本地唯一的專業學會,致力推廣具科學論証的運動心理知識及結合應用經驗,亦希望成為學術及前線同行的溝通平台,共同發展運動心理專業。HKSSEP由在本地大學中從事科研的運動心理學學者,及在不同前線機構(如香港體育學院等)的運動心理專家成立及主理。今後我們希望透過體路的平台,繼續跟廣大讀者交流,歡迎在我們的Facebook專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