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身兼兩職 – 職業治療師 x 運動創傷防護員



【體路專欄】隨著近年本地運動醫學範疇的發展漸見規模,加上香港中文大學開辦運動創傷防護員的證書課程,令運動創傷防護員漸漸為運動界及大眾所熟悉,本港各大專院校及學界比賽中都不乏運動創傷防護員的身影。每位防護員的專業和背景都各有不同,而筆者身兼兩職,既是職業治療師也是運動創傷防護員,因此筆者希望藉此機會,為大家分享一下運動創傷防護員的工作,讓大眾對我們有更深入的認識。

從治療到防護

筆者相信讀者從不少文章報導中已經得知成為運動創傷防護員的途徑,在此不贅。本文旨在分享筆者的自身經歷,從而讓讀者認識運動創傷防護員的工作性質和這個身份在運動醫學範疇上所擔當的角色。

筆者因攻讀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碩士,而加入運動創傷防護員的行列。由於筆者於大學時修讀與復康相關的學科,現時從事專職醫療,故此筆者在進修碩士課程期間較容易掌握與生理學有關的科目。儘管筆者對復康治療的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及了解,但運動創傷防護員的工作與思考模式,與專職醫療的思維卻大有不同。

專職醫療人員與運動創傷防護員的分別

專職醫療人員在臨床上治療的病人,其傷患多處於次急症階段,有的甚至已經演變成慢性傷患。因此,專職醫療人員會專注於防止傷患的惡化,然後利用不同的輔助工具,或安排個別訓練去協助病人處理傷患,以減低傷患復發的機會。

然而,當換上運動創傷防護員的身份,我們不僅要處理運動員的傷患,亦擔當預防運動員受傷的關鍵角色,因此診治護理的時間線便推前了很多,而筆者的思考模式亦隨之而轉變。除了在運動員受傷後為他們處理傷患外,我們在練習場上或比賽時更要提早思考及作出分析,並留意運動員的狀態及所參與運動的風險,「防患於未然」避免運動員受傷成為病人。若運動員因受傷而成為病人,我們不但需要控制及處理有關傷患,亦必須了解其受傷成因及制定適當的防護計劃,從而避免運動員再次受傷。同時,我們亦需要評估運動場地有沒有潛在受傷的風險,減低他們受傷機會。

以筆者擔任大專手球隊的運動創傷防護員的經驗及隨隊觀察手球隊的練習為例,基於疫情的緣故,大專手球賽由室內場地移師到戶外場地進行,筆者便需要評估運動員因應場地轉變而調整打法、天氣,及室外溫度影響運動員散熱等各種因素而引致的受傷風險,除此之外,筆者還需要制定各種方案來應對許多未能預計的突發情況。這一切都需要靠經驗的累積,加上與運動員的良好溝通才能成功制定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另一方面,專職醫療的知識亦有助筆者冷靜地處理各種突發情況。

不可或缺的隊員

我們會跟隨球隊恆常練習,藉此機會仔細觀察運動員的狀態,及進一步了解每個運動員的特性而為他們進行護理;同時,我們亦為運動員提供臨場支援,處理各種突發情況,如拉傷、抽筋等,並給予適當的治療及建議。當運動員遇上較嚴重的受傷時,我們亦可及時向運動員及教練提出建議就醫或轉介作進一步治療。更重要的是,定期隨隊練習令我們能夠與運動員建立互信,在關鍵時刻按照他們的情況,作出最適合的建議,從而縮短所需康復時間,令運動員盡快重新投入運動之中。

筆者認為運動創傷防護員對運動員的健康及表現十分重要,筆者有幸擔任這個崗位,成為支援運動員的重要角色。這個身份讓筆者直接參與和投入到該項運動當中,一同享受運動的樂趣。球隊中每一個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運動創傷防護員並不是「局外人」,而是運動員和球隊的一份子,筆者堅信唯有緊密的團隊合作才能將運動員的能力發揮極致。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鄭子俊先生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創傷防護員委員會委員(2020-22年)
註冊職業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