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運動及健身業情況「懶人包」 不要一刀切避免倒閉潮



【體路專欄】新上任的立法會議員(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霍啟剛相當有火,一上任立刻透過不同方式向業界收集意見,包括以下14點短中長期建議:

  1. 按面積計算健身中心及體育處所的津貼金額
  2. 提高電影業界的津貼金額
  3. 擴闊資助受惠對象
  4. 提高對業界從業員的資助額
  5. 為前線教練及自由工作者提供彈性認證
  6. 爭取開放康文署場地練習及網上串流播放
  7. 豁免城市電腦售票網退票手續費
  8. 就政府資助劇目維持全數資助額
  9. 盡快發放補助
  10. 為受影響團體提供優先租場及租金減免
  11. 重開劇場應保持較高的入座人數上限
  12. 訂立常設防疫抗疫基金
  13. 檢視文藝處所的封館標準
  14. 訂立體育項目分級標準
立法會議員(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霍啟剛14點短中長期建議頗為深入。(霍啟剛Facebook)

霍啟剛議員在其Facebook Page上直言:「呢份意見書包含咗我哋業界嘅血與淚,已經正式send咗過去特首辦公室,希望特首同咁多位首長可以認真考慮!」

除了第2、7、8點外,其餘幾點都和體育業界有關。筆者一直認為,無論是誰出任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功能界別的議員,都不是一項容易的任務;皆因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是四個運作性質不相同的行業,單是體育已有過百項運動,又有誰可以對所有運動項目瞭如指掌?

霍啟剛議員上星期開Zoom與業界人士開會收集意見,可惜筆者因要出席電視台財經節目分享「運動產業化」的看法而未能出席,最後委托健身中心創辦人張家揚(Ray)幫忙轉達以下意見:「14日停業對健身行業係大打擊,建議政府不要一刀切,至少讓健身及運動場地營運到晚上六點,從業員收入不用歸零。」

為方便政府、立法會議員、運動及健身業界更有效掌握業界情況,特別撰寫是次「懶人包」:

一、健身及運動場地人流

截於2021年10月,香港健身及運動場地為1,189間,當中242間為連鎖式健身中心(4,000呎以上或擁有兩間分店以上),即大型健身中心僅佔兩成,其餘八成屬「私隱度高、人流極少」的中小型健身及運動場地。

大部份健身中心人流比食店少,以1,000呎的面積為例,食店一小時可能有超過100-200人,而小型健身室每小時人流在2人至10人。(中型健身室約10-18人,大型健身室則為數十人起)

既然人流較食店少,所以筆者多次建議,健身及運動場地可跟從食肆一樣營運至晚上六時,至少從業員有工開,不用放無薪假。

當人流最多的交通工具及商場依然如常運作時,暫停其中三四個行業未必控制到疫情。

亦要留意一點,停健身室後市民為保持運動量,便「轉場」去行山跑步,到公園健身;其他索性不做運動也不會安坐家中,到商場購物消費,或到戶外露營;人流沒有減少,反而聚集起來。

筆者提議的可解決方案:
(A)保持教練與顧客的「一對一服務」,暫時不恢復團體班(但以團體班為主的健身及運動場地則大受影響)
(B)按面積作人流控制的指標,例如1,000呎以下的健身及運動場地,不能同時間多過8名教練及顧客,或2,000至3,000呎的健身及運動場地最多只能容納16人等,如此類推」
(C)跟從食肆營運時間,半營運至晚上六時,業界至少可保50%生意去交租

二、健身及運動場地的防疫抗疫基金支援補貼

如果只是跟從上幾次補貼方案,每所只獲一次性10萬元津貼,對大型及中型健身及運動場地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它們的租金由六位數至七位數,業主亦沒有義務主動減租。

每月運動及健身業界營業額約3至4億左右,而過往每次健身中心及體育處所資助金額僅1.9億;老實說,業界情願有限度營業好過,好過收取基金支援。

三、運動教練的防疫抗疫基金支援補貼

如無意外,政府會跟之前一樣,向合資格教練發放一筆過7,500元津貼,每名於體育總會及體育機構註冊及過去一年從事教練工作的人便可獲得補助金,總數約1.7萬名。

霍啟剛議員提出第四點:「為前線教練及自由工作者提供彈性認證」正正解決規例上的盲點。

全港運動教練豈止1.7萬名?估計過百項運動相關的運動教練至少達5-6萬。

單單是健身教練已有兩萬位,包括

  • 私人場所的駐場教練(固定薪金及花紅,不用銷售,約1.3萬至2萬起)
  • 健身中心的全職教練(底薪約6,000元至過萬元,佣金另外計算,平均3萬至5萬起)

-健身中心的自由身教練(以每單Job計算,約300元至400元一小時)
-自由身教練(一對一收費由500元至1,200元不等,最高2,000元也有,平均2-3萬起,亦有20%的教練達8-10萬起,缺點是工作地點不穩定)

如果能夠提供工作證明、教練證書、出糧紀錄,又是否可以擴大受惠教練的數目呢?

亦要留意一點,較大規模的健身及運動場地聘請的全職不只運動教練及健身教練,有行政人員、公關、Reception同事、清潔工等,他們亦受停業影響卻不受保障。

7,500元也是輕輕救火,都是同一句,有得開工好過收補貼。

總結來說,如果疫情嚴重,相信各行各業都會接受停業安排;但現階段若只暫停某些人流不算高的場所,筆者相信運動及健身業界普遍訴求,是能夠開業或有限度開業去自力更生,而非追求杯水車薪且不到位的補貼。政府、議員及業界人士應通力合作,避免倒閉潮來臨。

文:邱益忠(AASFP運動公關、NBA專欄作家)
(專欄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Share via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