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市民都會有一個想法,認為代表香港隊的運動員是「有人工收」的,他們在港訓練或出外比賽的費用都由政府資助。這種想法確實可以套用於一些體院資助的精英運動項目,例如:羽毛球、滑浪風帆;或者有很多贊助商投入的項目,例如:足球、籃球等;但它絕不適用於大部份的體育項目。這些項目的運動員不但需繳交訓練及比賽費用,若代表香港出賽時意外受傷,醫療費用亦需自行承擔。
跳水項目並不包括在體院資助的精英運動項目之列,但憑著跳水界不斷的努力,近年亦曾有大約6名跳水運動員得到香港體育學院資助,成為了「非精英項目的精英運動員」,而本人有幸成為其中一員。憑著過往獲得亞洲錦標賽季軍、亞洲杯(總決賽)冠軍、世界杯(總決賽)第11名等成績,以致達到香港體育學院的「個別精英運動員計劃」列明的成績要求,取得「獎學金運動員」的資格,得到了一些經費資助和醫療支援。成功地成為一般市民所想的「資助運動員」;並且達成了一個自小很想做,但認為不可能的「全職跳水運動員」夢想。
不過,在我進入體院訓練或治療的初期,經常被問到一些令人尷尬的問題,例如:「你游水游長途定短途?」或「Diving?你玩潛水架?」,當下我馬上會解釋是來自「個別精英運動員計劃」的跳水運動員。後來跟他們相處熟了,才慢慢從他們口中得知,掛著「個別精英運動員計劃」身份的運動員為數不多,所以未想到我是跳水運動員。當知道我們的過往成績後,他們都欽佩跳水運動員能在接近「零」資助和支援下,能夠取得佳績躋身體院,真了不起!
今年本人因某些原因放棄了體院「精英B+」的評級資助,亦於8月份選擇退役,開展教練工作。而在這段「非精英項目的精英運動員」生涯中,令我訂下了一個未來的目標。希望讓更多香港市民接觸和認識跳水這個運動項目,不再出現「掛著游泳或潛水身份的跳水運動員」,令學生們成為大眾認識的「跳水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