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最近看了一篇台灣的文章,談及體育課該教會孩子什麼,看到當中一句:「沒有被體育感動過」後如當頭棒喝,或者我們喜愛體育,很大原因是被感動過。 初中時代,喜歡跟姐姐及弟弟圍在電視機前看NBA直播,當時還未有收費電視,體育大賽、NBA總決賽,我們總可在免費電視台收看。那好兩年是芝加哥公牛及猶他爵士的年代,由常規賽追到總決賽,我們永遠在米高佐敦處理最後一球時,衝上電視機前目定口呆、反勝一刻翻轉家裡失控尖叫,然後走出街場學學伸脷上籃。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被體育感動,那種熱血到現在也難忘。 第二次被體育感動,是2004年雅典奧運會。以往玩遊戲機,除了《街霸》外,三姊弟永遠愛輪流打《奧運會—十項全能》的遊戲,輪流上場,輪流擦破手指頭控制A、B制,遊戲上角色跑得最快,手制下的我們一樣汗流滿臉。於是,奧運會來到,我們最愛看田徑項目,看看跑手有沒有擦破我們A、B制一樣快。 那年電視旁述提及劉翔有機會於110米欄奪牌,跑前從未有中國選手於田徑項目上踏上頒獎台,我和姊姊一看劉翔Close-up,見佢緊張得左搖右擺,才跟姊姊說:「佢好緊張,我都好緊張!」然後看著他在槍聲一響後,一步一步拋離對手,以破奧運紀錄奪得中國史上首面田徑金牌,他激動震臂一下,我們心就抽了一下。賽後他激動指著鏡頭說話,我和姊姊笑著說:「佢好懶型!」但是感動的眼淚還是在眼內一直滾動。 當然,中學當個運動員也有感動自己的片段;當上體育記者後,我們熱愛到大型運動會採訪,幾乎是每次都被香港運動員感動得賠上眼淚。原來我們熱愛,因為我們被感動過。 不知道現在的體育課是怎樣了,那時最愛走走出課室外,拼命跑至汗流頰背的體育課,聽說母校由專注體育變成發展藝術,這樣才更像名校一樣好收生;昔日全港人人趨之若騖的體育名校亦已變成以藝術為主;世界體育大賽都由免費電視搬到收費台,要受體育感動的機會不再隨手可得;然後,體育課若繼續如文章內提及受場地限制、缺乏體育專業老師等影響,體育課還可以教會孩子什麼?現在喜歡體育課的小孩,有沒有被體育感動過? 參考文章:《體育課教會孩子什麼》
徐飛
致《主場新聞》:感激我遇見!
今天整個黃昏,有種很想哭、很失落的感覺。看到突發新聞,《主場新聞》結束了,一個啟發《體路》,一年多來一直無條件支持我們的網站突然結束,很難過,但還是很想說句:「感激你們,辛苦你們了!」
逆境波係好睇嘅!
【體路專欄】世界盃分組賽進入最後階段,逆境波多次出現,反勝幾場也叫球迷睇得心醉,兩周前於香港舉行的壁球團體亞錦賽,香港對印度一戰,筆者覺得可媲美德國與葡萄牙小組首戰的戲碼。
其實,我們沒錢才開網站…
【體路專欄】現今社會,事事講錢,作為一位80後,想創業,除了講天份,也要講命數。讀中學、大學時候,以為只要比別人努力,我就會成功,最後畢業後,讀過學士、碩士,默默努力當個打工仔,錢努力儲但仍然不多,想當老闆,傾盡全力下,就只好爬上網絡上。
20分鐘的感動
年頭是馬拉松的季節,每年身邊左右前後都唱著要跑步的歌,湧上街上跑起步來。毫無異問,能擁有好的跑步氣氛的確令這個社會健康多了,以往筆者採訪長跑比賽,最令人感頭痛除早起外,早上3時起床工作,直至等候公關晚上8時公布受傷統計後下班已是晚上10時多,漫長的等待、挑戰人體極限的工作,相信是香港體記們最害怕渣馬來臨的原因。
一周年,感激,我們還健在。
1月9日,又一年,感激,我們還健在。 一周年,本應好好慶祝,因為《體路》要在兩對手下完成一年的任務,確實是壯舉。不過除夕前「恰好」病足一星期,沒力為《體路》這一周年好好慶祝,平淡的過,心裡卻依然激動得發燙。
編者的話:謝謝你們訪問《體路》
《體路》開站不足一年,有幸獲過不少媒體報導過,有些是行家,有些在《體路》網站上認識,昨日我們出席的一個訪問卻是最特別的一個之一。由DBC的「數碼體壇」的主持人邀請,三位主持人都是《體路》的好朋友,由前輩李德能領導下,其中兩位年輕主持更是曾經的《體路》人,由實習生轉變成電台主持人。
【東亞運採訪手記】我在「戰壕」採訪的日子
當體育記者,沒大可能走進真正的戰壕採訪,但採訪天津東亞運首日賽事,一如以往走進壁球場前的拍攝窗拍攝港隊比賽,怎料卻有走進「戰壕」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