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表像訓練(imagery)是心理訓練的其中一個重要手段,根據Richardson(1967),表像訓練是指在「沒有」實際肌肉活動的情況下,在腦海中「重演」一些感受過的動作和形像。他還就此舉了一個例子:「當一個哥爾夫球手,閉上眼睛,坐在椅子上去想像擊球的動作時,就是正在進行表像訓練了」。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
運動心理學淺談(25):選擇適當的體力活動來減少自閉症兒童的刻板行為
【體路專欄】根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數字顯示,自閉症譜系障礙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簡稱ASD) 是一種兒童早期表現出來的神經發育障礙,近年來發病率迅速上升。據香港特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2年的報導,在香港患有ASD的兒童患病率為14.6%,這趨勢預計將繼續上升。
運動心理學淺談(24):「熱手」效應的爭議
【體路專欄】籃球運動中,所謂的熱手效應(hot-hand effect)就是運動員形容「自己手感熱得發燙(on fire)」,」覺得自己進入了一種狀態(in the zone)」「感覺籃框變大了,自己幾乎都不會投丟」,於是運動員能夠連續命中多球(streaky shoots),或者打出超高的命中率。
運動心理學淺談(23):正念的演化 -《運動員正念訓練手冊》第二版序
【體路專欄】年初時讀當代哲學家兼認知科學家丹尼特(Daniel Dennett)的《直覺泵和其他思考工具》,書中有大量關於進化論的思考。當代進化論認為決定人類/事物演化的除了與生俱來的生物基因,還有世代相傳的文化模因。這讓我馬上聯想到了「正念」的演化。正念,源自於東方佛教思想,近代發展受益于南傳佛教的禪修,而現代盛行則歸功於西方心理學的提煉,如今重返東方大地,我們又將如何傳承與發展?
運動心理學淺談(22):運動心理學家臨場支援的問與答
【體路專欄】之前筆者同事也曾討論過運動心理學家的臨場支援,其實有不少運動員及教練也曾很好奇到底賽場上的臨場支援有什麼具體功效,以及到底有沒有必要。
運動心理學淺談(20):計畫制定在身體鍛煉的作用
【體路專欄】當一個不經常運動的人下定決心去鍛煉身體的時候,有多少人會真正付諸實踐呢?在我們打算運動之後或者計畫去鍛煉身體之後,往往出現的情況是我們沒有真正地將自己的決心和計畫轉化為身體鍛煉。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定義為意願-行為的分歧(Sheeran & Webb, 2016)。也就是說,良好的意願本身並不能直接轉化為鍛煉身體的行為。例如,規律的跑步和去Gym進行負重訓練。
運動心理學淺談(19):臨場支援的觀察與學習
【體路專訊】剛從日本跟隊回來,這次比賽中,我除了看到港隊運動員一貫的拼搏精神外,更留意到不同教練,確實有著十分不同的教授風格。大部份教練在賽前都會跟運動員分析及討論比賽計劃。在對抗性項目中,教練亦會在對賽表出來後,指示運動員應有的技術、戰術及心理準備。比賽當日,在個別課或專項熱身時,教練大多會重申,比賽時的重點事項,但個別教練會慣性地嘗試營造不同的氣氛。
運動心理學淺談(18):究竟我們怎知道運動心理學有沒有效?
【體路專欄】筆者最近推出新書《運動心理學-建立自信,盡展所長》,於新書分享會期間,有讀者問到:「究竟我們怎知道運動心理學有沒有效?」
運動心理學淺談(17):精英運動員心理健康素養的干預方案
【體路專欄】概念-有兩個概念,一是心理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是指「説明人們認識處理或者預防心理問題的相關知識和信念(Jorm, 1997)」;二是污名化(stigma),是指「針對於個人或群體的某些特徵或行為,社會群體由於偏見所產生的消極的思維、情緒或行為 (Watson, 2005)」。例如有心理症狀/障礙的人覺得別人會因此而看不起自己,這就是將污名化態度指向自己,伴隨出現自我低評價和自我低效能。目前在世界各地都宣導通過干預來提升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素養、消除污名化態度,進而促進運動員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求助態度和行為。
運動心理學淺談(16):精英運動員心理健康風險(1)
【體路專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知、情感、行為和人格完整協調,能順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運動心理學淺談(15):如何令自閉症兒童開始做運動?
【體路專欄】自閉症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發展障礙症,病徵普遍於患者年幼時出現,其包括社交互動障礙,語言溝通問題及刻板行為。我在前文提及,除了傳統的干預活動(例如:早期強化行為干預,行為治療分析,言語治療及感官統合療法),定期的運動訓練亦有助改善自閉症兒童的對自閉症兒童的發展有莫大的好處,例如提升睡眠效率 (Brand et al., 2015),減少刻板行為 (Bremer et al., 2016),增強社交能力 (Baas et al., 2009) 及認知能力 (Pan et…
運動心理學淺談(15):如何避免「撞牆」?
【體路專欄】全程為42.195公里的馬拉松長跑,無疑是對運動員身心準備的一項重大挑戰,就算是訓練有素的運動員,也難免在比賽時出現「撞牆」的情況;至於非精英運動員,就更有超過50%的人曾遇上這種情況(Latta,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