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淺談(49):球類運動員Yips 的心理干預

【體路專欄】體育運動中的Yips現象是一種運動障礙症狀,令患者產生無意識的肌肉收縮,就有如書寫或打字痙攣及彈琴中的手指不受控制現象。當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出現Yips的類似症狀,會經常感到很困惑,以為是訓練方法不對,或者太過疲勞了。情緒上,開始的時候是憤怒,抑鬱體驗和挫折體驗以及羞愧體驗。之後尋求運動心理學家幫助。

【體路專欄】疫情下的百馬人生

【體路專欄】我在上月下旬終於完成期待已久的香港馬拉松。這項全馬賽事在2002年只有約2,000人參賽,2019年已升至10倍之多,達22,000人,今年卻因疫情大幅減至4,000人。在疫情下雖曾停辦又延期,但我卻沒有因此停下來,備戰最高峰時,一個月跑足300公里,對於最終都能「KO」這場久違了的賽事,「成就解鎖」完成第100場馬拉松,跑過了人生一個難得的里程碑,確實感恩!

【追風逐浪】浪接浪的環島賽

【體路專欄】隨著「中國海岸帆船賽2021」圓滿落幕,來到11月,香港遊艇會將於維港將上演三場香港環島大賽,以帆船、海岸賽艇及懸浮獨木舟環繞香港島一周,全長約45公里。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 運動創傷防護員在賽場上的「臨場支援」

【體路專欄】本學會在早前的文章都介紹了有關「運動創傷防護員」(Clinical Sports Trainer)一職的甜酸苦辣,以及在大專比賽中的角色等等。今次,筆者希望分享運動創傷防護員(簡稱防護員)較為人熟悉的工作——在比賽場上提供「臨場支援」。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中小學生的肌力及體能訓練原則

【體路專欄】根據教育局的數據顯示,香港學界體育聯會每年舉辦超過20,000場校際體育運動賽事,當中約有12.6萬位中學生和小學生參與[1] ,佔整體學生數目約18%(以全港接近70萬名中小學生計算[2])。

【體路專欄】秋天行山要注意|髖關節易勞損 行山要小心

【體路專欄】70歲的鍾女士(化名)一向熱愛步行,行山更是她與友人相聚談天的最佳活動,疫情期間至少每周一次。可是她發現近一、兩年,行山時總覺得腹股溝部位隱隱作痛,而這痛楚是深層的。情況愈來愈轉差,莫説行山上斜時難以抬腿,就連散步都感到力不從心,行動力大減令她鬱鬱寡歡。

【體路專欄】渣馬 – 賽前心理部署

【體路專欄】距離渣馬只剩幾日,再點練都冇乜用。關於比賽要注意嘅事項各位教練都同大家講唔少,不如討論下點樣調整下自己個心理:

【體路專欄】渣馬2021注意事項

【體路專欄】「渣打香港馬拉松2021」今個周日(24日),大家準備好未?出賽之前先同各位跑步溫下書,一齊留意以下注意事項。

【追風逐浪】帆船運動、安全為上

【體路專欄】本年度由香港遊艇會主辦的首個大帆船級別賽事 ─「中國海岸帆船賽」,原訂於二零二一年十月八至十日舉行,可惜因為颱風「獅子山」而延期舉行,延期至十月十五至十八日舉行。帆妹執筆之時,香港天文台卻指熱帶氣旋圓規有機會影響本港,故風勢會逐漸增強,海面亦有湧浪。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康復新領域

【體路專欄】運動醫學是一門綜合的應用醫療科學,以實證科學為本。透過嶄新的醫療科學知識,醫護和科研人員致力保護運動員的健康,並提升他們的運動表現和預防運動創傷。

【體路專欄】書劍人生江旻憓

【體路專欄】香港女子劍擊運動員江旻憓(Vivian) 入選「香港傑出青年」,可喜可賀,實至名歸。

【體路專欄】每次也是最後的機會

【體路專欄】在匆忙的繁華鬧市,步伐急速的生活節奏,身邊的人和事大多是走馬看花,猶如過眼雲烟。過去的一星期與數位朋友見面,閒時愛「聽」多過「説」的我,在言談之間恍然喚起心中的思緒,常言道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我們永遠沒法準確地估計機會何時來臨,甚或至乎永遠都不會出現,你,有為機會準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