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健康活力殘疾學童 – 從學校出發

【體路專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十億人口(佔總人數的15%)患有某種形式的殘疾(disability),其中約有9,500萬是兒童及青少年。殘疾是全球公共衛生問題,與過去三十年比較,殘疾與非傳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 、癌症和糖尿病)所帶來的整體社會負擔增加52%,而體力活動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及靜態行為(sedentary behaviours)亦已成為全球蔓延的流行性疾病 (pandemic)。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由治療到重回賽場的銜接階段

【體路專欄】在復康的過程中,治療的首要目標是為受傷的運動員舒緩痛楚、消除腫脹、恢復關節活動度,以及應付日常所需之基本肌力等等。站在運動員的角度而言,治療的最終目標當然是重新回到運動場上,但復康計劃的短期目標應集中在重建基礎動作功能,包括步態和姿勢轉換(例如從坐姿轉換到站姿)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員心臟綜合症

 【體路專欄】對於習慣每天運動一小時或以上的運動員而言,出現運動員心臟綜合症(Athletic Heart Syndrome)的問題十分常見,一般主要發生在接受耐力訓練(endurance training)的運動員身上,而接受力量訓練(power training)的運動員亦偶爾會出現這種情況。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認識運動創傷防護員

【體路專欄】相信近年有不少運動愛好者都漸漸對運動創傷防護員 (Clinical Sports Trainer) 一職感到熟悉。在本港大大小小各個不同的運動比賽和活動中,都有機會發現運動創傷防護員的身影。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飲歌

【體路專欄】儘管有多熱愛運動,總有想追劇而不願運動的一天,或者堅持訓練但卻糾結不能進步的時刻。此時你需要一首熱血的音樂,隨著音樂律動,找回活力滿滿的自己。由 Ariana Grande “No Tear Left to Cry” 開始,直入David Guetta串燒,再加BTS “Dynamite”,最後以Shiga 《到此為止》作結。聞歌起舞、聞歌起步,不論是30分鐘HIIT、10公里跑步或1小時的力量訓練,轉眼間都輕易而舉地成為囊中物。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運動訓練始於需求科學分析

【體路專欄】運動需要使用到各組肌肉,但肌肉越大越強是否就代表越好呢?2013年美國攝影師 Howard Schatz拍攝了125位運動員「打赤膊」的相片,把運動員的身形體態盡現在我們眼前。即使每一位運動員在個別運動項目中都達到頂尖水平,但每個人的體型卻非常不同,高矮肥瘦應有盡有。其實,這是由於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員各有不同的需求。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肌腱炎,好難醫?

【體路專欄】「我傷咗條筋!」相信對於常做運動的朋友而言,這句說話應該並不陌生。不過,筆者發現仍然有不少人混淆「筋」和「韌帶」。一般人稱的「筋」,其醫學名為「肌腱」,是肌肉連接骨頭的部分;而「韌帶」則是連接骨頭與骨頭之間,其彈性一般比肌腱堅韌。當我們運動時,肌肉反覆的收縮會經肌腱把力量傳到連接的骨頭,令關節活動。這一拉一放的動作,使肌腱承受著一定程度的拉扯力、剪力或擠壓。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體育運動與公共健康的大趨勢

【體路專欄】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幾乎每個人的生活也在某程度上受到影響,加上媒體日復一日的廣泛報道,令大眾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世紀傳染病上。不過,在奮力抗疫的同時,大家也不要忽視本地甚至全球均正面對另一個重大的健康挑戰—非傳染病。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如何融合「耐力訓練」與「體能訓練」?

【體路專欄】長跑、公路單車和三項鐵人等運動都屬於耐力項目,其特色是長時間和長距離。由於運動員需要有足夠的有氧能力及肌耐力應付比賽,因此,耐力項目的訓練量往往會比短距離項目較大。以馬拉松為例,業餘馬拉松跑手的訓練量可達到每週60至120公里,而專業的高水平跑手的訓練量甚至更多。雖然耐力項目的訓練強度比短距離項目為低,但大量耐力訓練對運動員的身體亦造成不少壓力。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PRICE、PEACE & LOVE – 運動受傷後的「代價」及「愛與和平」

【體路專欄】除了要付出應有「代價」,還需要「愛與和平」,才能有效地治療運動創傷。讀者或許感到有點「玄」,但請繼續耐心閱讀下去,很快就會明白所以。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疫情下游泳 Do & Don’t

【體路專欄】大約一個月前,筆者在本專欄與讀者分享了疫情下的「運動醫學新常態」。一個月過去,康文署開放不少場地供市民使用、各體育總會的訓練和比賽陸續展開、香港職業足球順利從開始練習和比賽到容許觀眾進場(甚至「爆棚」),還有香港體育學院的精英運動員成為優先群組,將會陸續展開疫苗接種。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疫情下運動要「護心」

【體路專欄】新冠病毒疫情持續了一年多,暫時未見完結之日,市民必須繼續保持防疫意識,慎防感染。其實,新冠病毒誘發急性心臟創傷的情況十分常見,而且很多是隱性的,包括急性心肌炎、心肌衰竭、心律不正,也有可能引致血管栓塞而心臟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