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疫情下運動要「護心」



【體路專欄】新冠病毒疫情持續了一年多,暫時未見完結之日,市民必須繼續保持防疫意識,慎防感染。其實,新冠病毒誘發急性心臟創傷的情況十分常見,而且很多是隱性的,包括急性心肌炎、心肌衰竭、心律不正,也有可能引致血管栓塞而心臟病發。從數據可見,新冠病毒的死亡個案大多是60歲或以上的人士或慢性疾病患者,因此,心臟病患者在疫情期間更要好好控制病情。

恆常運動有助強化心肺功能、減低心臟病發風險及增強抵抗力。疫情下,不少市民及運動員都被迫減少運動,不過最近運動場所終於重開,可謂一大喜訊。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大家疏於鍛鍊,體能有機會下降。若往日慣於運動或長期練習卻驟然停止了一段時間,即使重新練習,身體亦未必可即時恢復至最佳狀態。舉例而言,假如運動員只是休息兩星期,但原來之後需要接受十多個星期的訓練,才可以回復休息前的體能狀態。 由於體適能水平下降, 一下子回復過往的運動強度有可能增加心臟壓力而誘發心臟病。而高危人士如長者及心血管病患者, 更需要特別小心。

疫情下,不少市民及運動員都被迫減少運動,體能有機會因疏於鍛鍊而下降。因此,即使在未能上場的日子,運動員及市民也要保持適量練習,例如在家鍛鍊心肺功能,同時亦要注意肌肉訓練以減少肌肉流失。更重要的是,加強運動強度時需要循序漸進,筆者建議首四星期進行帶氧運動的強度是平常運動量的一半, 並輔以充足的肌肉訓練和伸展運動,以減低受傷機會。市民做運動之餘也要有充足休息和注意飲食,包括控制食量,減少進食高糖分和高脂肪的食物,並補充適量的蛋白質。 當體能逐漸恢復,便可以嘗試做高強度間歇運動(HIIT)。 不過,高危人士需要先由醫生評估才可嘗試。

事實上,除了高危人士之外,原來健康人士或體格強壯的運動員,都有可能因為感染新冠病毒而引發急性心臟創傷,例如是隱性心肌炎及心律不正,對未來健康禍害甚大。假如新冠肺炎康復者(如運動員)計劃進行高強度訓練,建議先由醫生作全面的心臟評估,以減低猝死的風險。 一般而言,心臟評估包括心肺功能相關的症狀和臨床檢查,運動員或需接受二十四小時心電圖及磁力共振檢查,以評估心律不正或心肌炎引發心肌破壞的風險 。除此之外,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建議先接受三至六個月的治療及中低強度運動訓練,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恢復身體機能,確保心臟健康,才再度正式訓練。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過往活動實況 – 以心電圖檢查為主題的工作坊。

疫情下,體能無可避免地下降,筆者建議市民大眾盡可能維持恒常家居運動,因為恒常的中強度運動有助維持心肺健康和增強抵抗力。然而,如打算再次進行高強度運動訓練,謹記要循序漸進或先進行心臟評估,避免心臟受損。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麥耀光醫生
心臟科專科醫生
香港運動醫學及運動科學學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