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年8月退役後至現在不斷在嘗試新的事情,日子非常充實。運動員一直是運動比賽中的主角,往往觀眾都會將目光投放在運動員身上。而觀眾往往會忽略在一個比賽背後卻有不同的團隊作背後的支持。在過往數月,我便嘗試了從幕前的主角(運動員)轉到幕後的團隊。
hkacep
港空手道孖寶入校推廣體適能
【體路專訪】有不少精英運動員於退役後從事體育相關事業,希望可以回饋社會,把多年艱苦訓練及國際大賽經驗和心得傳授予下一代。眼見香港年輕一代,睇手機多過做運動,揹書包揹到「寒背」,來自空手道項目的前香港代表阮兆綸和李偉志,就為「奧夢成真」設計一套運動專項的體適能計劃帶入校園,讓同學在體能方面升哩!
奧林匹克主義的真正體驗
【體路專訪】四年一度的世界體壇盛事「奧林匹克運動會」將於八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各運動員正積極搶分為爭取奧運入場劵作最後衝刺。大家在參與或觀看奧運會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奧林匹克的真正意義? 為推動奧林匹克運動令更多運動員認識奧林匹克主義及其核心價值,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轄下的香港奧林匹克學院自2013年開始與香港體育學院(體院)携手合辦一年一度的「奧林匹克主義體驗營」。今年的體驗營已於2月17日至19日於大潭童軍中心順利舉行,一班精英運動員透過一連三日的學習,體會奧林匹克精神中所追求卓越、友誼和尊重的核心價值,不但要超越自己專項運動的界限,更透過不同的團隊競技和體驗環節,學習和隊友之間的合作,並在合作中學習互信和尊重。
運動員在賽場以外的「一盤生意」
【體路專題】「運動員」這三個字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會將「運動員」納入為自己的職業選項裡。對於許多人來說,運動員可能是一份不能做一世、收入不確定、感覺離地的工作。 如果問,運動員退役後做甚麼的?大半會說,做教練吧。但實情是運動員的退役路並不如此局限,在香港做物流、物管、營銷、公關各行各業會見到退役運動員的蹤影,憑著運動員的特質,在商場上闖出一番事業,當中香港劍手顏冠一、張小倫及武術代表鄭家穎,可以告訴大家在賽場外的「一盤生意」。 創業要事事親力親為 顏冠一(阿一)和張小倫同是香港劍擊代表,阿一在2012年退役,小倫則仍在劍場上打拚。兩人的共通點除了是同屬當年劍擊名校新法書院舊生,而又同樣愛吃,他們目前都擁有自己的餐廳。 阿一在2012年因傷患退下劍場火線,同時著手籌備開食店,但結果一花便是兩年時間:「期間當然有碰釘,最初想開甜品店,卻因對行業不熟悉險些受騙,輾轉又試過落訂租舖被撻訂,單是籌備已經用了兩年,到2014年底才正式開店。」阿一最終決定加盟一家本地烏冬店,更在開店前到日本觀察當地食店運作,親嘗多家店的烏冬作比較,現在更常親自入廚房煮烏冬。 從對食店零知識到上手,阿一說事前準備工夫是關鍵:「就算你訓練再多,到實戰時也會完全不同,好多問題會突然湧出來要你解決。」由開店至今,店內每個崗位如煮烏冬、洗碗、落單、執枱、整餐牌、收銀,以至拖地,阿一全部都要做,現時更學懂廚房運作、食材控制、監督食物質素。阿一說做加盟店的好處是已有一個運作模式給你跟從,再加上自己的構思,能給創業者一個較容易的運作環境,現在阿一的烏冬店更已進駐商場Food Court,繼續開拓他的飲食事業。 阿一從自己擅長的運動領域毅然跳出舒適圈,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中發展,不能單靠專一的技術、更要全方位掌握各項流程及工序,下的功夫不比當運動員時輕鬆,但運動員堅定意志的特質,讓他成功突破自我,創出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 相對地,張小倫在飲食行業擁有較多「先天優勢」,16歲時小倫曾在廚房兼職,原來小倫除了劍術出眾之外,刀工也不錯,弟弟張偉勝更曾在高級餐廳做廚,兩兄弟當年有個「十年之約」,約定將來一起開餐廳,結果「約定」提早兩年實現,2012年開了第一家烤魚店。 循序漸進拓展版圖 循序漸進和團隊合作是小倫在經營食店後明白的道理:「由第一家在大圍開細店,用一年時間了解運作再擴充,有信心由細店變大店,到現在第四家開在旺角。」仍要兼顧比賽和訓練,餐廳食品監控交由弟弟及團隊負責,小倫則在晚上訓練結束後才回到店內幫手,與客人和員工交流一下:「店內員工年紀都在25至30歲,小倫不時與他們分享運動員心態,令他們工作更有鬥志,無論對店或對員工也是有利的。」加上,多年來小倫在世界各地比賽有機會品嘗當地美食,每遇到好吃的,他也會記下來回港再與弟弟鑽研烹調方法。按小倫的計劃,這個烤魚店王國版圖仍在擴展,陸續會有更多分店。 經營武館遇強越強 創業的路也不一定由零開始,前香港武術代表鄭家穎退役後幫忙打理家族武館,運動員在退役後如何繼續發揮所長,成為終生事業,內裡有什麼學問呢? 家穎雖然10多歲已經做助教跟隨爸爸教武術,但接手營運武館兩年來,她有很深的體會:「原來會有很多課前準備,要與學生聯絡溝通。帶學生表演更要安排交通,顧及安全問題,出外集訓的話更要連簽證、衣食住行一手包辦,不像以前做運動員只要管理好自己就可以。」當上教練之外,也要為武館計劃宣傳,吸引學生報名,連網絡工具的使用也要重新學習。鄭家穎認為運動員都是遇強越強,在事業路上遇到任何困難,也不會輕易退讓,總能向身邊的人請教,想出解決辦法,然後再闖下一個挑戰。有挑戰就有機會,成功與否,就要看我們敢不敢跳出我們的Comfort zone,全力以赴。 文、圖:徐嘉怡
EF Englishtown贊助香港運動員學英文
【體路專訊】四位現役及前香港代表黃蘊瑤(單車)、楊翠玲(劍擊)、周浩榮(跳水)和卓莞爾(棒球)昨日(23日)現身觀塘apm商場出席EF Englishtown的活動,暢談學習英文心得,更在台上向公眾進行運動示範。
沒有贏在起跑線的奧夢教練
【體路專訪】很少見到學校有獨木舟訓練,更遑論成立校隊。今次小記就遇見一隊無懼寒風堅持訓練的獨木舟小隊,究竟有幾寒冷。天文台1月23日就發出了香港兩年以來首個霜凍警告,屯門區更錄得7度低溫。當日清晨八時許,到達屯門加多利灣泳灘就見到奧夢教練何賢藝(Angel)帶領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剛成立的獨木舟隊首次訓練。在寒風凜冽寂靜無人的泳灘,一班十多歲的年青人個個精神奕奕正等待開始他們校隊的第一次水上之旅。究竟有什麼驅使一班學生無懼寒風去訓練?相信可以從教練Angel身上找到答案!
由運動場走進電視螢幕 為體育傳媒注入新血
【體路專題】運動員退役後除了當教練可以有什麼選擇?體育傳媒工作在外國甚為普遍,而香港在近年來也有不少體育傳媒工作者冒起,當中更有一部份是運動員出身。憑著運動員對運動獨有的專業知識,再加以演說口才及幕前培訓,把他們打造成專業體育主持。港協暨奧委會轄下香港運動員就業及教育計劃(HKACEP)過去曾與有線電視携手安排運動員為大型運動會接受短期節目主持培訓,最近就合辦「HKACEP節目主持培訓計劃」,為有興趣參與幕前主持的運動員提供培訓課程,並安排「上電視」的實習機會,在資深主持指導下以另一身份登上「大螢幕」。 而課程亦包括表達能力、口才訓練及認識節目製作流程等。計劃已吸引不少運動員報名參加,包括鍾冠廷(田徑)、馬凱玲(劍擊)、梁金輝與王耀東(足球)、鄭子文(空手道)、黃嘉欣(攀石)及吳詠希與李嘉文(賽艇)。
運動員轉型當教練是否一條直路?
【體路專題】在體育界裏,沒有一個出色的運動員是可以無師自通,單靠自己而贏得冠軍的,強如籃球之神Michael Jordon也需要教練Phil Jackson協助及開發他身上更大的潛能,才能成功,教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練的指導方式和關注層面,的確為運動員帶來極大的影響。
運動員從近至遠規劃「生涯地圖」
【體路專題】你知道「生涯規劃」的意思嗎?「生涯規劃」可以簡單分為三部曲:一)先要了解並認識自己;二)認清事業發展方向,鎖定目標;三)配合行動,向著自己所選擇的事業發展方面並最終達到目標。運動員若有一個好的生涯規劃,人生已經成功了一半。運動員的「生涯規劃」就是他們在運動生涯裡所定下的亞運會,甚至奧運會的奮鬥目標嗎?其實不止是這樣,專業運動員的身分始終有限期,體能狀態不會永遠處於頂峰,生涯規劃也應以長遠看,當有一天要卸下香港代表隊的隊服,人生的路該怎樣走?從當運動員起,就應該對自己人生規劃有一點想法。退役運動員茹詠豪(滑浪風帆)、現役運動員耿曉靈(武術)、施幸余(游泳)和方綺蓓(田徑)就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涯規劃,希望能從中能啟發年青運動員及早為未來規劃,配合國際奧委會所提倡的雙軌發展理念。
「奧夢成真」計劃啟動禮舉行
【體路專訊】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港協暨奧委會)轄下的「奧夢成真」計劃,自 2012 年開始推行試驗階段至今,得到各界的正面支持。有見及此,新一期「奧夢成真」計劃得到三大策略伙伴及贊助機構,包括:「利希慎基金」、「周大福慈善基金」及「運動燃希望基金」合共提供一千六百多萬元的贊助,在未來三年支持 14 間中學(見附件)約 8,000 名學生及 26 名退役及計劃退役的運動員在體育運動上作全方位發展。
不一樣的計劃,不一樣的「奧夢」教練
【體路專題】「運動改變生命,奧夢可變成真。」對每位運動員來說,踏足奧運舞台是運動生涯裡最崇高的理想,能夠在全球觀眾面前展現艱辛訓練多年的運動才能。國際奧委會關注青少年在體育運動的發展,於2010年舉辦首屆青年奧運會,藉以鼓勵年輕一輩先要有夢想,再努力為夢想奮鬥,體驗及追求「卓越」、「友誼」及「尊重」的奧林匹克精神。
生活技能有助運動員裝備進入人生下半場 ─ 「職場」
【體路專題】「不適應這份工,還是覺得做教練適合我?」運動員在退役後,面對與以前生活截然不同的工作環境及模式,難免會感到不習慣甚至氣餒,有些寧願選擇返回自己的「安舒區」,究竟怎樣才能有效助他們順利走出「框框」,進入人生下半場 ─ 「職場」繼續奮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