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路專欄】當年往澳洲唸運動物理治療碩士,有一位同學比我們遲了兩個星期開學。到他回校上課的時侯,他解釋,是為當年的溫哥華冬季奧運會為澳洲隊作駐場服務。
班上同學無不投以羨慕目光:一般物理治療師的事業階梯,要踏進國家隊的門檻,首先要從義務工作開始,再找業餘球會、職業球會扶搖直上。要踏進冬季奧運項目,你甚至要滑得一手好雪,也要熬得苦。
苦者,一年裏有三、四個月在除了雪只有雪的雪山上,和運動員、教練和糜鹿相依為命。有時,因為經費問題或者運動員不多,治療師要兼任體能教練,上午和運動員舉一樣重的鐵,下午跟操,晚上才做治療再完成工作日誌,貫徹0600-0100的特長無護翼工作時間。又因為人數不多,治療師可能要兼任替運動員沖能量飲品的bartender、找個靚角度(偷)拍練習和比賽片段的「狗仔隊」、外籍教練和比賽主辦單位的繙譯人員……有沒有奧委會秘書長和團長在場都一樣,隊裏的瑣碎事都由教練或領隊「拍板」,很多時侯治療師就是那條最就手的跑腿。
作為支援隊伍,當我們的目標都是為運動員得到最佳成績,都不介意作這條跑腿,只是當這些事情不影響我們上山的治療目的,作為隊伍應該互相照應。隊中的默契就是從這些小事慢慢累積出來的。
每位坐在課室的新鮮人都在FF這份筍工,有北歐同學不禁問:「那你這幾個月應該賺不少吧!」
「……其實這四個月,我一個仙也賺不到。」
對,你們被標題騙了點擊進來。「無料」是日文,免費也。
「因為我還未考到專科資格,所以才要回來上課。」
澳洲同學報名的是全日制運動物理治療碩士課程。期間因為課程要求學生要再跟一隊運動隊伍全個學年,沒可能再找兼職。澳洲奧委會一直要求正式受薪的隨隊物理治療師已持有運動專科資格,除了努力,賺夠錢讀書儲經驗再考試拿專科資格這回事無可避免。上天先要考驗我同學的,是16個月沒有收入只有支出去達到目的之決心和恆心。
今屆冬奧,英國體育學院(English Institute of Sports, EIS) 也用大量額外資源,用一千四百萬磅(約港幣一億八千多萬)在冬奧一年前就要準備運動員比賽,爭取世界排名,最後令56位運動員拿到入場券。經費當中包括所有國家隊的隨隊物理治療師的薪金。他們都要先拿到專科資格才有機會進入EIS;也只有在EIS工作的物理治療師,才可以有機會隨隊到奧運會場為運動員作隨隊工作。
如某教練所講,奧委會比賽已變成國力的展示,在正式世界大戰後的角力舞台,故此有物理治療師為了這難得的經驗免費提供服務。有隊伍經理因循已久,總覺得隊醫這回事應該是免費的。香港要不要和這些國家地區爭一日長短,投入如此資源的問題,當有新聞曝光時整個討論氣氛熱血無比,人人都覺得香港的運動員也deserve最好的;但budget寫好後,還是會有人冷冷一句「乜咁貴架?」「為何不把錢花在這兒跟那兒?」事情又再變成早年申辦亞運的大龍鳳,「要推返架餐車返廚房」。
也有人覺得,這是等價交換,隨過隊上大賽事的治療師,履歷上的閃光足以支付報酬上的不足。「無料」治療師「無料」支援運動員,「料」成為自己進步的學費;可幸近年不少球會開始以「部頭」形式聘請經專科訓練的物理治療師支援隊伍,但每年中文大學和理工大學培訓出來的運動物理治療師多不勝數,最後可以「有料」地「有料」照顧運動員的又有多少人?
多謝阿一(編按:前香港劍擊代表顏冠一,其相關網誌:我們的「隊醫」)在這平台談及他的個人經歷。但相比很多無償卻默默繼續支持運動員的「有料」治療師甚至顧問醫生,我這個建制派可以「有料」操作,已經要謝主隆恩。
因為水銀燈下的優越感,不少物理治療師前仆後繼想做那叫賽事停頓的軍醫;但有時我也在反思,為了這虛榮,所付出的,是否值回當日的機會成本。
那一年,我浪漫地揮霍恆心和決心,和港幣三十萬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