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東京奧運和殘奧所掀起的運動熱潮席捲全城,引起市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無論本身是否喜歡運動,當人人都在積極做運動和保持健康時,少不免也會想開始參與體能活動,才能與其他人建立共同話題。
隨著參與運動的整體人數增加,不論你選擇哪一項運動,都不能忽視運動安全的重要性,以減少在運動中受傷的機會。筆者因工作緣故,在醫務所或運動場上都接觸到不同運動界別和各種技術水平的運動人士,因此,希望藉此機會分享「誰是運動安全的關鍵人物」的一些觀點。
關鍵人物:球員或運動員
職業運動員對於自己所參與運動項目通常都有深厚的認識,也知道如何透過技術和體能表現獲得佳績,但對於運動本身對身體帶來的壓力和傷害,卻所知甚少。如果在賽場上只顧追求佳績,卻未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及體能限制的話,便很容易因做運動而受傷。因此,不少運動員往往都要經歷各種痛苦的受傷和康復過程,並逐步從中獲得相關知識,在「將運動表現推至極致」和「避免超越身體能承受的極限」之間取得平衡。
即使在正規訓練及充足的保護裝備下,職業運動員亦有機會受傷。在朋輩或社交媒體的影響下,不少人為了在Instagram與朋友分享炫耀而急於追求運動表現,或在未有了解清楚自己體能的狀況下,隨意參與一些運動,因而引致受傷。舉例而言,有不少缺乏危險意識的花式滑板新手,在訓練和保護裝備不足情況下受傷,常見的問題是手腕骨折;而不少間中才跑到球場上化身美斯或高比的「周末戰士」,則有機會遇上阿基里斯氏肌腱(Achilles tendon)受傷或前十字韌帶(ACL)撕裂的問題;此外,亦有跑手因過度操練和肌肉康復不理想,而患上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或脛痛症候群(Shin Splints)等等。因此,在缺乏足夠訓練的情況下,有機會增加受傷風險。
打個比喻,駕駛的首要條件是需要考取駕駛執照,而賽車手除了擁有專業賽車資格外,亦必須對車輛性能有深入的認識。同様地,進行任何體育活動時,運動參與者亦有責任主動學習有關個人體能和所参與運動的技術要求,了解該運動的常見受傷成因,減低受傷的風險。
關鍵人物:醫護人員
如運動員因受傷而停止運動,大多會向物理治療師、跌打中醫、脊醫、骨科醫生或家庭醫生等專業人士求助。不論是哪一類型的醫護人員,當接收到因傷求醫的運動員時,都應持有正確的基本心態。
除了對自己所屬的本科醫學專業有紮實的知識之外,如果醫護人員對運動項目本身有一定的認識,便能更有效地運用專業知識提供治療方案,並能針對受傷成因的核心,評估受傷原因是純屬意外、體能問題、裝備不足,還是訓練不足等等。相反地,假如對運動項目的認識不足,不但未能向傷者提供最合適的建議,而運動員也會對醫護人員能否就安全運動提供指導而存疑。
作為醫護人員,我們需要了解受傷運動員的心態。有些運動員希望儘快重新回到運動場上,而有些運動員則害怕再次受傷而不再參與該項運動。對於缺乏耐性的傷者,我們有責任提醒他們保持耐心,强調需要按步執行復康計劃;對於那些過分憂慮的傷者,則要給予他們信心,讓他們明白只要正確處理傷患就能再次重投運動。因此,了解傷者的心態有助他們更好地配合復康計劃並再次運動。
治療運動創傷雖具備一定基本框架守則,不過就沒有「一本天書走天涯」。即使面對同一種傷患,在不同情況下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處理。
關鍵人物:教練
無論是隊際或個人訓練、高級競賽類或業餘休閒運動,教練的責任其實比想像中要大。教練不僅要教授學員所有關於該項運動的必要技巧知識,還需要在執行訓練時避免運動員受傷。而作爲獎牌賽和爭冠賽代表的教練,在其職業生涯中經常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包括如何令運動員發揮最佳表現而又不超越其體能極限,以及如何幫助及處理受傷運動員面對出賽時的巨大壓力等等。
同樣地,教練與運動員一樣都需要深入了解個人體能的限制和有關運動項目的風險,並要清楚訓練對運動員身體所帶來的影響。另外,教練應對團隊醫護人員的建議時刻保持開放的態度,這樣不僅有助於管理受傷的運動員,亦有利於避免運動員在進行常規訓練時受傷。
關鍵人物:體育運動監管組織
談及運動安全,尤其是有身體接觸的運動,很自然涉及運動規則。在制定比賽規則時,除了要確保公平作賽外,亦必須把運動員的安全考慮在内,而裁判員和球證則需要確保參與者遵守比賽規則,以減低參與者受傷的風險。
除了規則外,另一點經常被忽略的就是比賽日程及時間表,相關安排對運動員的體能狀况有很大的影響。由於比賽的日程安排時常需要考慮場地的、海外團隊、運動員抵達時間及財政預算等問題。為了省錢及方便執行,所以一般賽程安排緊湊,但卻會增添運動員的壓力,最終增加了他們受傷的風險。就現今的體育專業醫療知識水平來說,雖然我們不會以受傷個案數目作為成功舉辦比賽的指標,但至少也應被視為其中一個關鍵的參考因素。
關鍵人物:媒體/社交平台/互聯網
大多數運動參與者都在社交媒體上非常活躍,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網上時常充斥大量資訊。爲了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及引起公衆討論,這些資訊常以奪目的圖片或透過KOL運動員示範如何「華麗轉身」的帖文搶like,但對於一些沒有太大吸引力的題材,例如如何安全有序地做運動,則相對較少被提及。
社交媒體有如一把雙刃劍,有助推廣體育運動、推廣健康生活方式,亦提供機會讓筆者在此向大眾推廣運動醫學。然而,很多時候媒體只展示事實的片面,使讀者只能看到體育運動精彩出眾的一面,卻忽略了正確運動方法及潛在風險。
雖然我們無法左右互聯網今期流行的資訊,但能引起大眾關注運動安全,也算是好開始。如果上文提及的關鍵人物及團體都能為運動安全多走一步,那麽互聯網就會有更多有關運動安全的文章出現,運動愛好者也能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專欄】
文:袁劭謙醫生
香港棍網球總會首席醫療顧問 及 董事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骨科)名譽臨床助理教授
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醫生委員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