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盡無悔的迷思



1

【體路專欄】看學界比賽,看學生臉書,總會見到「搏盡無悔」這句口號,心想,真的要搏盡嗎?真的可以承受那個所謂無悔而帶來的後果嗎?

愛拼才會贏,問題是搏到盡而不能回頭的話,你是否能夠安然接受結果。真的到了最後一戰,搏盡應當可以說是無悔的。在北京奧運女子跆拳道57公斤級比賽中,因為負傷只能用單腳站立,跌倒11次卻又站起來11次的台灣女子選手蘇麗文,應當可以當之無愧。看資料,得知她跟父親有個約定,在台灣的父親要努力對抗癌症,在北京的女兒則要全力爭取金牌,可惜的是,她最後在銅牌戰中,只能空手而回。當年的蘇麗文,感動了海峽兩岸的同胞,對她在場賽上奮戰到底的精神,給予高度的肯定及評價;已經退役的她,今天仍在各方面積極推廣體育,分享經驗,啟發後輩。

蘇麗文的榜樣,固然值得尊敬及讚賞,卻不一定必須要跟從的。知所進退,應當是運動員必須要學懂的道理;況且,主觀意願不一定能夠成就客觀事實的,正如法國球王施丹,在2002年世界盃賽事中,帶傷在第三場小組賽出場,仍然不能扭轉乾坤,法國隊最後在三場賽事不入一球的情況下,慘遭淘汰,成為歷年來表現最差的衛冕冠軍。

2

搏盡而能修成正果的,不無例子,籃球之神 Michael Jordan 就曾經以其經典的 “Flu Game” 向世人完美的展示這一點;不過,沒有驚人的意志與毅力,沒有足夠的理由與處境,運動員是不應當輕言搏盡無悔的。

說到無悔,筆者想起了漫畫《中華英雄》中的無悔三震。話說無量神掌源於武林名宿司徒家的祖傳絕學,共分十式,向來不予外傳;然而,第七代傳人司徒白眼見其獨子司徒無量無心習武,擔心神掌就此失傳,唯有破例將神掌第一至七式,傳予華英雄的授業恩師龔均雷醉癲,盼能光大司徒氏一脈。後來,劇情發展至地獄門一戰,司徒無量使出家傳無量神掌第十式無悔三震,以求收拾華英雄,最後卻仍耗盡元氣而敗。無悔三震,是透支人體渾身內力而發的絕招,一震而出,需要數月之時方可恢復元氣,二震再出,一、兩年間,不可運氣用功,否則經脈盡斷,三震既出,武功盡失,內力全廢,終身不能動武,否則氣絕身亡。(註1) 這第十式的掌法之名,改得實在太好,每用一次絕招,便要付出相應沉重的代價,目的就是要使用的人,權衡輕重,謹慎而行,非到必不得已之時,不能輕易使出。

運動員有爭勝之雄心,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指導運動員在競技場上爭雄鬥勝的教練、領隊、助教、老師等,都應當具備 “Athletes First, Winning Second” (註2) 的道德操守,在爭取比賽勝利之同時,必須考慮運動員的長遠利益。

搏盡,未必就是運動的最高境界,以「心流」(flow) 學說聞名於世的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認為,當一個人身處「心流」時,其意識會進入忘我的境界,他會全神貫注,更可以從容不迫的姿態 (英文包含 effortless movement的用語),完全沉浸在其從事的活動之中。要從容不迫,就要忘掉搏盡的意識,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就有這樣的意味。教導運動員進入「心流」,較諸搏盡,應當來得更有益處吧!

搏盡無悔,原來也是某些HKU學生愛用的口號,但是卻是泛指大學生應當要玩到盡,卻不是追求學問與理想的一個指引,筆者不禁反思,以搏盡無悔作為預備及參與比賽的態度,是否只是訴諸於一時的情緒,而缺乏智慧的一個做法呢?

註:有關無量神掌的資料,一些是網上資料,另一些是憑記憶而寫出來的,準確性可能跟原著有所出入。

可參考有關的文章:

http://www.pelinks4u.org/articles/darden/ATHLETES_FIR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