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每當天氣轉冷、甚或是寒冷天氣警告生效的上課天,我總會跟我的體育選修生,分享我的生活格言:
你愈怕凍,你愈凍;
你愈凍,你愈怕凍。
說出這番說話的同時,筆者通常只會穿上一件T-恤加一件衛衣,跟那些全身包裹著禦寒衣物甚至是手握著暖蛋的同學,形成一個對比,陣陣詫異之聲,總會此起彼落……『咪玩啦!呀Sir!』『大佬!我真係好凍呀!』我不否認同學的體感溫度及衣著自由,16度也有人穿羽絨,這可能有點怪,但也不是很怪,至少對香港人來說,這是見怪不怪。
在沙田區工作多年,每當要在寒流侵襲的日子,在操場上跟學生上體育課時,我也有寒氣刺骨之痛;有一次我這樣想,與其加增禦寒衣物,不如提升禦寒能力,自此,我便開始減少穿著過多的衣物,漸漸地減少了『怕凍的感覺』。
作為體育人,實在需要對寒冷的環境作出適應,在認知上先有多一點的知識,然後身體力行,才是對策。人體都有一個對應溫度及濕度的安舒區,超出了一定的範圍,便會引發身體不同的反應。對於長者、心臟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和長期病患者來說,他們的安舒區的範圍,是會相對較少的;但對於體育人(尤其是喜愛戶外運動的)來說,他們是應當要擴展安舒區的範圍的。
對寒冷加以適應,大方向應當就是增加身體產生及保存熱能的能力,這基本上應當是體育人的強項。偶爾刻意地將身體短暫暴露於寒冷的環境中,甚至讓身體出現冷顫的生理現象,只需確保核心溫度不會長時間過低 (35.0℃以下),便不會構成嚴重的傷害(一些可能是短暫的傷害,例如手腳冰冷或麻痺,是可以作出適當的處理的,例如穿上禦寒的厚襪或手套等)。
曾經有生理學家(註1),對日本及韓國一帶以近海潛水方式捕漁及採集鮑魚及珍珠等為生的海女(Ama)進行研究,發現她們能夠在冬季平均10℃的環境下,每天進行一次十五分鐘的潛水,她們通常能夠停留在水中,直至其口腔溫度下降至34℃為止。在這個研究中,有一項有趣的發現,就是那些海女,與其作出對比的一般女性,身體脂肪含量是相若的,但她們在冬季時的新陳代謝率,則高出了25%,這顯示她們的循環系統作出了適應,有效地維持身體的核心溫度。
我相信那些海女總會需要用上一些意志,去克服寒冷的感覺,正因如此,除了上述那句生活格言外,我有時也會跟學生說:
凍,只不過是一種感覺,但它是很真實的。
註1: Hong SK, Rahn H. The diving women of Korea and Japan. Scientific American 1967; 2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