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訪】近年香港社會提倡生涯規劃,我們自小就被世間(或父母)的所謂常識、道德、倫理吵嚷地告誡著這不應做、那不能做,有時甚至要克制自己,連追夢也不敢,讓自己陷入困擾之中,最後有些人會選擇索性甚麼也不做,只按著社會的要求度過一生。有多少人能夠真心做著自己所想?能夠放膽踏出去,無論成功與否,試過才能無悔。余顯華(阿華),就是這樣無悔地活著、跑著。
筆者跟阿華第一次訪問是五年前,當時他還是個學生,之後當過教學助理,再到今天全職跑步。阿華口中的全職,其實還是需要工作,就是教跑。在香港的精英體育制度下,阿華不符合資格成為受薪運動員。縱然他目前在香港田徑排名六個項目中均榜上有名,包括:3000米障礙賽第一、5000米第二、1500米第三、10000米第三及半馬拉松第六,但因在亞洲以至世界賽排名未合標準,目前仍只為香港體育學院的潛質運動員,能夠使用體院的設施、訓練及教育資助等,卻沒有實質的金錢津貼。
一星期教足六天,學校放學及放工時段是他的黃金工作時間,「有時一日兩轉甚至三轉,收入不多但總夠維持。」但雨季時只要遇上雨天,學校取消訓練,就會「腳停口停」,教跑也得要看天做人。至於其他時間,阿華就用來自己訓練。
決定捨棄穩定教學助理工作轉投全職跑步,阿華給自己定了「三年」。「里數是一個跑者的體力基本,之前返工里數始終不夠,但要夠里數就一定要時間。」現在阿華每天早上練跑,把里數加上去,一星期三日均早晚一課。「之前半職時,成績不比精英運動員差,所以想決心一試轉全職。」而且「三年」對身體都是一個適應期,把壞習慣改善,慢慢把里數加上。首年是習慣期,次年是穩定期,第三年才是收成期。
三年的期限如今已接近一半,阿華不斷用成績證明自己,包括今年3月於台灣青年杯3000米障礙賽跑出9分29秒,1500米跑出4分04,只差約10秒就能打破香港紀錄。7月時更代表香港出戰於印度舉行的亞洲田徑錦標賽。上星期在香港15公里挑戰賽,以50分10秒力壓群雄,奪得男子壯年組冠軍及全場總冠軍。本月中的港島10公里賽,阿華亦是全場第二。
24歲的他,一切都得用汗水與時間交換回來。
阿華打趣地說道幸好有身旁的人支持他:「家樓下有賣23蚊一個手撕雞飯,每次都給我很多飯,讓我不停儲醣(跑手需要醣份補充能量)。」在物價騰貴的社會,阿華仍有方法使自己繼續走自己喜歡的路。
縱使阿華的行為或被視為特意獨行的怪咖,一般人無法理解,為何要放棄金錢、放棄穩定前景,去追尋那看似不可能的夢。阿華由10公里半馬再到在3000米障礙賽跑出好成績,他在意的不是別人的眼光,只要能完成自己的夢,享受那滿足的愉悅就好了。
文、圖:黃梓(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