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路專欄】作為一個跑者,就算對跑步有多熱誠,也還是有低潮期,是所謂:跑者的憂鬱 (Runner’s Blue)。上星期由於參加了一個環島慈善跑,在大風大雨的天氣,凌晨兩時開始跑了四個多小時38公里,及後一星期,就開始了不想跑、不想再接受訓練的「症狀」。然後才明白那是馬拉松後群症。
跑者最經常做的事,就是在跑步時與自己對話,我問自己: 怎麼了?然後我突然想起村上春樹書中所說過「心理上的倦怠」,我可能因為得不到想要的成績而形成。「這就是人生,也許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擇自村上春樹《有關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接受了自己因為欠缺訓練而比上年慢了為事實後,就需要適當的治療:用另一個角度去對待跑步這回事。跑跑看看四周的風景,再不只是專注自己的呼吸、速度和成績。碰巧看到五月號《Runner’s World》對馬拉松的典故重溫,話說在1967年的波士頓馬拉松尚未批准女性參加比賽,勇敢的Kathrine Switzer用上了男性號碼布261參加比賽,並被主辦單位粗魯拉扯,要她立即離場!這件事廣為當時美國傳媒報導,並提出了女性也有跑步比賽權利。261從此代表了無懼、決心跑出去的代名詞。
我從來不知女性要經一番爭執才可跑步,想想那些女性要矇面的國家,你不會認為她們可以隨街跑,原來一些我們以為理想當然的事,在地球另一角落和時空,是罪大惡極的行為,我們真的萬幸可以自由跑啊!持續跑步可防癌、提高專注力、比實際年齡年輕等好處已被廣泛證實和報導,誰還要我這跑者的憂鬱?穿上跑鞋跑步去!誰說我們跑步只為成績?

